全面实现小康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7-11-02 09:43:29|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奇波|责编:陈梦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752401_110655f3

凯里市板溪村,“红红火火”的通组硬化路

  

  金秋十月,收获季节。10月20日,贵州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展在贵州民族文化宫展厅开展,展览分为“领导关怀,殷切期望”“挂帅出征,决战贫困”“政策扶持激发动力”“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守住两条底线走出发展新路”“团结奋斗跨越发展”等六个板块。200多幅纪实图片与解读文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我省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

  一张张展板,用数字、用图片见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多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扶持。省委、省政府政策扶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激发动力。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认真落实多项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紧扣中央对贵州的倾斜政策和我省出台的系列相关地方政策,加大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度,进一步激发出活力与动力,促进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752402_d080d5bc

10月20日,嘉宾们参观贵州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展

  ◆民族地区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

  我省是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36.11%;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193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2%,是全国八个民族省区之一。2016年,我省有贫困人口372.8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区和主战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46个县有贫困人口207.97万人,占全省的54.91%,民族地区是我省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十二五”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卓有成效的“贵州实践”。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2.5%,民族自治地方增速达16%。2011年至2016年,贫困发生率从38.30%降到13.41%,下降24.9个百分点(全省下降22.8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从1261.89亿元上升到3813.68亿元,增长202%,增幅高于全省水平。

  目前,贵州仍有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贵州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以及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和同步小康的“短板”。

  为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省有关领导亲自出征极贫乡镇的脱贫攻坚,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油干。

  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展反映了民族地区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励精图治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人们纷纷用“振奋人心”“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等词语形容我省民族地区“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果,更道出“十三五”时期,中国梦的贵州篇章必定更加绚丽、更加多彩!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752404_1e540e52

都匀石板街布依族婚礼吸引众多游客

  ◆“四场硬仗”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省民宗委广大干部职工。我省强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围绕“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打好易地搬迁扶贫硬仗”“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精准发力。

  决战脱贫攻坚展展示了“四场硬仗”之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贫困乡村的路、水、房、电、讯等发展瓶颈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民族地区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十二五”期间,全省有130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已累计投入140亿元的小康电行动计划,覆盖全省10372个行政村,受益的各族群众达920余万人。全国第一个经过认证的村级微信公众号在黎平铜关村上线,民族地区提前两年实现100%行政村通宽带和100%自然村通电话目标。随着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到2019年民族地区将实现30户以上的村民组全部通硬化路。

  我省坚持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在需要搬迁的200万人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岗定搬、以产定搬,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管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好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等问题。2016年全省搬迁45.8万人,搬迁入住户户均实现就业1.68人,2017年全省将搬迁75万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752406_a7b66e79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拉懂吉移民新村,150户瑶族群众张灯结彩庆贺入住新居

  我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好产业扶贫硬仗,以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等支柱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大数据等为引领的新兴产业风生水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2016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万多个,带动74.2万贫困人口脱贫。从2017年起,重点推进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确保到2019年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我省民族地区奋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从源头上遏制因学返贫、因病返贫、因房返贫。全省建成3000余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400余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49万个学生食堂,举办各类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双语班,在87个县市的1.31万所农村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职业教育培养输送各类型技能人才130万人,直接带动40万人脱贫。医疗保障覆盖85.23万贫困人口,2017年实现贫困人口“四重医疗保障”全覆盖。对全省51.38万户农村危房户实施改造并同步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改善基本卫生健康条件。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302752405_4203609d

为幸福生活干杯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明确指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随即深入我省民族地区开展帮扶工作。

  省民宗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对帮扶联系点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砚山镇的扶持力度,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用好用活民族资金培育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基层党建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选派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帮助群众探寻脱贫路子;示范引导群众发展扶贫产业,提高致富能力,推动帮扶点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形成了大交通支撑、大生态引领、大发展共享的大格局,发展的步伐又好又快。针对列入国家扶持的毛南族、仫佬族聚居的63个行政村实施率先小康行动计划,针对全省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下、聚居在瑶山、月亮山、雷公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瑶族、畲族、壮族等65个贫困村实施率先整体脱贫行动,推动各民族加快发展共享成果,确保在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目前,已有37个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通过小康验收,其余有望2017年底基本实现小康;65个整体脱贫村正在有序推进。

  200余张纪实摄影作品,130余张展板,图文并茂,再现了贵州多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了各族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2010年至2016年,在全国30个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黔南州由第10位进至第5位,黔东南州由第13位进至第8位,黔西南州由第14位进至第10位;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02元增长至7998元,同比增长149.88%。

  贵州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图片展前,来自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部队官兵、高校学生等驻足观看。大家纷纷认为,贵州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行动,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未来几年是贵州必须紧紧抓住、能够大有作为的5年,一定再接再厉、创新突破,努力夺取统筹城乡、追赶跨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新胜利。

  据了解,这场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扶贫办、当代贵州期刊集团主办,贵州民族报社、民族新闻网、大众科学杂志社、贵州民族文化宫承办的图片展展出时间为10月20日至12月底,对公众免费开放。地址:贵州文化宫二楼展厅。

  

(周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