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引领14万农户抱团发展

2018-04-28 09:45:31|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奇波|责编:陈梦楠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年轻人越来越懒了,山上的耕地里长出了碗口粗的杂木也没人去管。”过去,铜仁市万山区谢桥街道龙门坳村年近七旬的村民刘春仙时常向乡邻抱怨,他想把家里的一亩稻田和不到一亩的旱地交给女儿,女儿却不愿意接过他手里的锄头,宁愿出门打工。

  “种地能赚几分钱?一亩包谷地才收几百斤,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几千斤。”村里的年轻人不服气,据理力争。

  “不过他们说的倒是实话。”刘春仙虽然不甘心,心里却把收入账算得很清楚。在他的记忆中,几十年前搞集体大生产,吃“大锅饭”,一天也没吃饱过。

  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有了自己经营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刘家倒是没再饿肚子。可是,因为贫困,刘春仙直到43岁才娶妻生女,而且成为精准扶贫户。他说:“每年打七八担谷子,再种点玉米、养一头猪,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时期内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产品无法形成商品。

  和刘春仙老汉一样,当农民面对就学就医、修房造屋等现实问题时,日子便越过越苦,甚至一些家庭必须依靠政府救济才能过活。

  外出务工,成了许多农民的无奈选择。龙门坳村就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人被形象地称作“38、61、99”部队,即妇女、小孩、老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德江县桶井乡,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就达14700人,占全乡人口的62%以上。

  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大量耕地无人耕种,良田好土渐渐长满荒草杂木,乡村日渐萧条。同时,还带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

  近年来,中央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原则的“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放活土地经营权,首先得有人来耕种。

  今年,铜仁调减60万亩玉米,要完成140多万亩产业结构调整。谁来调?谁来种?这一重大而繁复的工程,单单靠政府和干部的力量,终究难以完成。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产业革命,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破解农村‘没人种地’这个难题。”铜仁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什么样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才适用于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专家指出,这个方式至少要符合两方面要求:一要能把分散的小农生产有效聚合;二要能把生产端和市场端有效粘合。

  近年来,铜仁市通过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经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普遍模式,将生态农业产业引入大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公司与农户之间,便于“连天线”,也更加“接地气”。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土地组织生产,农村面临的“无人种地”难题也迎刃而解。

  去年,龙门坳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公司对接市场,合作社负责经营土地、组织生产,贫困户以土地、“精扶贷”等入股的同时,还获得劳动报酬。

  如今,该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旱地改种亩产值可达2万多元的竹荪,稻田变成荷塘泥鳅产业基地。去年,刘春仙获得8000多元工资,加上2300元的分红收入。全村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收入上万元,全部摘掉“贫困帽”。

  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铜仁按照“三权分置”改革要求,群众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同时,又通过从合作社获取租金、薪金和分红等,既不承担风险,又充分保障了土地收益权。

  目前,铜仁市已成立103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75.9万亩,引领14万农户抱团,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100%的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铜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又立足本土,已探索出“622”“721”“5311”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收益权,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为推动产业革命注入了强劲动力。德江县桶井乡组建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万余亩,引领花椒、金丝皇菊、桃园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昔日极贫乡彻底大变样。

  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农民会不会因无地可种而“失业”?9年前,思南县三道水乡移民白彩文成立常青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许家坝镇杨家山等村撂荒地种茶,村民吴万玉就曾有这样的担心。

  可如今,吴万玉每年从常青合作社领到工资超过1.8万元,邻近的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也主动请她去务工,她笑着说:“村里的老太太都成了各家合作社争抢的劳动力,种地已经成为职业。”(杨聪)

  来源:贵州日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