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博村:三笔“丰收账”算到群众心坎上

2018-10-15 10:02:39|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岳旺|责编:陈梦楠

  2月15日,大年三十除夕夜,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乡亲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祝福——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这祝福,回荡在岩博的山山水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人民小酒”系列走俏市场,火腿加工厂改扩建快马加鞭,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

  这祝福,流淌在每位岩博人心里。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出致富新未来,联村党委抱团发展“联”出脱贫发展新合力。

  常怀感动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一年来,岩博村牢记嘱托,以实干实绩诠释责任与担当,交出了满意答卷。

  10月10日至11日,记者再次走进岩博村,与岩博的乡亲们一道,秋后喜算丰收账。

  一笔“个人账”:收入节节高,生活有滋味

  身着蓝色工装,手上套着白袖套,快步从酒厂走出来的许春芬笑容还挂在脸上。

  “收入高了,生活也有味道。”面对记者,53岁的许春芬并没有想象中的拘束,边说话,还边摆弄着自己的OPPO智能手机,不时在微信上和其他人聊着些什么。 

  2014年,许春芬放下握了大半辈子的锄头,成为岩博酒业的一名员工,这一“放”,不仅放出了新自我,还放出了一家人的新生活——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开了一个百货小卖部,日子过得安逸快乐。

  “以前的日子是什么样儿的?”记者问道。

  “眼巴巴守着庄稼地,种点苞谷和洋芋,过得挺没劲的。”许春芬告诉记者,一年到头收入勉强敷口,家里留不下一点余钱。曾经也想把日子过得好一些的她,借钱买了大车准备拉煤跑运输,结果碰到了煤炭市场的下行,非但没有挣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

  “要不是这几年党和政府的关心,特别是十九大之后酒厂的红火,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过上好日子。”

  作为岩博酒业的老员工,如今许春芬已经是第二车间的班长。同时还是岩博村村级合作社和岩博酒业的“双重股东”。

  前年,许春芬把自家的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以前只会围着土地转的她,从没想到,竟有一天土地不用自己种也会“生钱”。

  如今,许春芬一家四口都在岩博酒业上班,丈夫肖本珠是厂里的电工,大儿子肖旭是厂里的市场业务员,小儿子肖洒还担任了一车间的组长,生活的幸福在许春芬的“收入账”里毫无保留地体现了出来——

  在岩博酒业有两项收入,一个月2500元的工资,一家四口算起来每月都是“万元户”;按照之前入股协议,岩博村人均在岩博酒业里面都有3000元的股份,他们一家在岩博酒业里面就有12000元的股份,今年销售形势红火,估计年底分红也不低。

  自家的土地入股村级合作社,每亩有500元的保底分红,一年下来这块收入就是4000元,休班时间如果在合作社打打零工,每天也有70元的收入,另外,合作社种植的刺梨和黄精眼看明年就要进入丰产期了,这块的效益分红也相当可观。

  同时,她利用自家房屋开设的百货小卖部,每年的收入也不低于万元。

  粗略算一下,许春芬家一年的收入十多万元,伴随着岩博酒业和合作社的发展还会“水涨船高”,幸福就在眼前。

  在岩博村,许春芬家只是全村350户群众的普通一员,在党的好政策下,一栋栋飘着酒香的厂房,一处处洋溢生机的基地,一个个埋头苦干的群众,共同勾画了岩博村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一笔“产业账”:调整事事顺,转型有声色

  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什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村庄,更不缺故事。

  在“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中,玉米不再是岩博村农业故事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价值更高,长远效益更好的刺梨和中药材,以及附加值更高的养殖和加工。

  10月的岩博,早已笼罩上一层薄薄的云雾,才采摘完初挂果的刺梨,基地里套种的黄精和乌头等中药材也即将给乡亲们带来新的惊喜。

  平均海拔1800米的岩博村,曾经祖祖辈辈吃的是“包谷饭”,下的是“洋芋汤”,改良品种更换了多次,但是玉米和土豆始终没有让这个小村子迎来好日子。

  “老路”走进死胡同,只有产业革命才能迎来新生机。

  过去,在岩博村土地里种的是洋芋和土豆,玉米长在地上,洋芋种在地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村里选择了刺梨和中药材,刺梨同样长在地上,中药材依然埋在地下。

  同样的“地上地下”,不一样的经济效益,产业账一算,清晰而有说服力——

  每亩土地500元的保底分红,基本相当于过去玉米的全部收入。在合作社基地临时务工每天70元,按每个月20天劳动计算,务工收入就是1400元,除此之外,还有产业见效后的入股分红,无论怎么算,放弃玉米地,改种经济田的都会让土地长出致富的“新滋味”。

  肖本祥是岩博村二组的村民,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加入合作社,成为一名长期工人,一个月有3000元的固定工资。同时,他还将自家的6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可得3000元的分红收入,一年下来,围绕着土地的收益就近4万元。

  “之前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祖祖辈辈都种的玉米,现在看来,老观念真的要改,老产业真的要换,只有这样才有出路。” 肖本祥向记者说了实在话。

  向土地“刨金”,更要向高收益的产业“迈步”。岩博村还在产业上演绎着“舍”、“稳”、“扩”的好故事。

  “舍”去过去的村办的矸石砖厂。由于煤矿市场的低迷和环保要求,岩博村毅然决然放弃了过去的矸石砖厂,将劳动力和经济集中到岩博酒业中。

  “稳”住养殖场,以岩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继续实施好绿壳蛋鸡、缅甸香鸡等特种养殖,今年的蛋价好,养殖场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扩”大火腿加工,改变过去火腿加工“小打小闹”的局面,异地置业,在盘北经济开发区扩大生产规模,让盘县火腿走出大山,风行天下。

  稳定的工资,高涨的分红,兴旺的产业,如今的岩博,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收入的账单越写越长,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越描越靓。

  一笔“脱贫账”:致富样样好,牵手有模样

  脱贫,并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

  在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的心里,一直埋藏着“共同富裕”的梦想。她希望依托岩博的产业、运用市场的力量,帮扶带动更多的村早日摆脱贫困。

  今年以来,岩博酒业产销两旺,截止目前,共签订了5.6亿的销售订单,实现2.1亿的销售收入。酒厂除了吸纳岩博本村村民就业之外,还有淤泥乡其他村的群众,甚至外乡的群众在酒厂上班挣钱。

  酒厂用工毕竟有限,余留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外部天地,她告诉记者,“扶贫牵手”需要两方面着力——一方面通过组织形式,建立“强村带弱村”协同发展机制,一方面通过市场形式,建立“产业前后端”利益联结机制。

  岩博村联合了周边的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组建岩博联村党委,成立之初,就让鱼纳、苏座两个村的所有村民享受岩博村的同等待遇,人均在岩博酒业入股3000元,成为股东,分享岩博酒业发展的红利。除此之外,岩博村还指导鱼纳和苏座,布下连片的刺梨和林下经济作物。

  联村的合力,让两个贫困村不再等靠要,每个人都找方向、想办法、谋出路,脱贫致富不甘落后。

  除了联村,岩博村还依托酒产业的前端产品——高粱,“撬动”更多的村产业发展。

  在盘州市的淤泥、鸡场坪、普古、大山等乡镇,今年年初种植下了酒用高粱2万亩,且全部与岩博酒业签订收购合同。

  一业兴来百业旺,岩博酒业的快速发展,也给这些乡镇的高粱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

  淤泥乡新村的村支书沈应加这些天正忙着组织收高粱,他告诉记者,村里过去的主导产业是小米,今年换成了高粱,875亩高粱取得大丰收,每斤3元的保底收购价,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更多的人对明年扩大种植规模的充满了憧憬。

  牢记嘱托加油干,感恩奋进谱新篇。

  秋后喜算丰收账——岩博村既算个人“收入账”,又算产业“明白账”;既算当前“经济账”,更算长远“民生账”。

  一笔笔账单清清楚楚,这笔“丰收账”写在了纸上,更写在每一位群众的心坎上。(记者 陈诗宗 黄瑶 屠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