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节”系列报道之二:环卫“机械化时代”的能工巧匠

2018-10-23 17:33:52|来源:贵阳晚报|编辑:岳旺|责编:陈梦楠

  现如今,环卫工人们清运垃圾,不用再单纯蹬三轮,而是借助垃圾清运车、转运压缩车即可完成清运。清扫道路,也从纯人工变成了借助机扫车和路面养护车来完成。

  然而,这些用于环卫作业的机器也和人一样,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为此,在广大环卫工队伍当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如杨明、谭淇贵、廖正洪、曹德怀等这些能工巧匠们的身影。

  2018年,这4位长期战斗在环卫一线的专业技工,因个人突出的表现,均荣获了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环卫行业“贵州建设工匠”的荣誉称号。

  杨明:自制配件的机修师

  今年50岁的杨明,深知环卫工作做得好不好,对于一座城市的环境卫生意味着什么。为此,7年前,有着多年机修经验的杨明,毅然从省外返回清镇老家,希望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一点力。

  据了解,目前清镇市共有机扫车、转运压缩车、路面养护车、小型垃圾清运车等环卫作业车辆共计约103辆,而这些车辆能否正常运行,以及日常的养护,则全部由杨明所带领的机修班负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环卫系统中的环卫作业车辆,多数是经过厂家改装的,且使用频率较高,为此难免不会出现损坏。而如果进行更换,则需要等待厂家发送配件,如此则会影响到整个环卫保洁进度。

  “有时候,等一个配件就要10天,等不起啊!”杨明说,为此,他依靠自己30余年的机修经验,按照原有损坏零件的尺寸,通过加工、制作,最终造出新的零配件。这看似简单,干起来却不容易。这些零件小到螺丝,大到轴销,每个零件的尺寸大小都不一,哪怕只有几毫米的误差,都会导致零件用不上,为此时常加班加点。

  对此杨明表示,尽管如此,家人对他也没有丝毫怨言。就在2013年,杨明26岁的儿子,也加入到了他的机修班中,成为了一名机修师。

  谭淇贵:与时间赛跑的水电维修工

  52岁的谭淇贵,3年前进入到环卫系统,成为了一名设备维修技术员,负责经开区环卫设施的维护和维修,当中以水电维修最为擅长。

  谈及自己的工作,谭淇贵时常感觉责任重大,时常要与时间赛跑。他告诉记者,整个经开区目前有12个垃圾转运站,日产垃圾总量约300多吨,而这些垃圾都要集中在垃圾转运站,才能最终顺利运出。一旦转运站遭遇电路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经开区的垃圾转运出现停滞,为此谭淇贵只能随时保持待岗状态。

  2018年7月的一天,清晨6点,谭淇贵接到通知,称位于经开区贵惠大道上,可处理200余吨垃圾的大型转运站突然没电了。得知此消息,谭师傅连早饭都顾不上吃,10分钟便赶赴现场抢修。经过全面检测,发现是短路引起的线路故障。然而,该转运站采用的是地埋式线路,真要挖开地面再修,预计要花费3天的时间。

  3天!就意味着约600吨的生活垃圾将面临滞留。为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谭淇贵临时改变方案,决定从空中重新拉线,最终仅耗时一天,便恢复了转运站的正常运行。而除了转运站外,谭淇贵还要兼顾经开区30个公厕的正常水电供应。

  谭淇贵告诉记者,自入职以来,遇到的突发状况不计其数,临时加班或通宵抢修,已成为了家常便饭,但他并不后悔。在他看来,事情总是需要人去做的,既然做了,就应该尽职尽责。

  廖正洪:善于发现问题的焊工

  今年54岁的廖正洪,是云岩区转运站的维修技师,负责辖区16个垃圾转运站的正常运行,而焊接,则是他的看家活。

  采访中廖正洪告诉记者,他1991年便进入环卫系统,成为了一名电焊工。喜欢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是廖正洪能把电焊工作干好的诀窍所在。

  今年8月的一天,天还未亮,廖正洪便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叫醒。“箱体鼓胀哦,老廖,你赶快来看下。”接到消息,廖正洪瞬间睡意全无,当即赶赴位于黔灵西路的垃圾转运站进行抢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之前提到的箱体,就是垃圾转运站的压缩式垃圾箱,鼓胀是用于压缩垃圾所致,如不及时解决,则会导致垃圾无法压缩,进而影响后续的垃圾清运工作。

  所幸,及时赶到现场的廖正洪,凭借多年的电焊经验,很快便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期间,为预防类似故障再次发生,善于发现问题的他,当即借用钣筋,通过电焊的方式,对箱体易发生鼓胀的部位进行了焊接,最终彻底解决了箱体鼓胀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类似事例,在廖正洪27年的从业生涯中不计其数。也正是由于他善于总结、发现问题,如今的廖正洪已成为了云岩区转运站的维修技师队伍中的一把电焊好手。

  曹德怀:肯钻、好学的维修工

  提起观山湖区维修班的曹德怀,班长李黔志的评价是“老曹办事,让人放心。”同时,曹德怀工作中肯钻、好学的精神,也让同事们佩服不已。

  49岁的曹德怀,常年从事机电维修,3年前,凭借着这份手艺,他加入到了环卫系统中,成为了观山湖区维修班的一名电工。然而,在工作期间,曹德怀发现自己的弱电知识比较薄弱,不甘“将就”的他,不仅专门购买相关书籍进行自学,同时,还会不时向弱电知识丰富的老电工们“取经”。

  曹德怀告诉记者,其实“强电”指的就是机械、家用电气等用电设备,而“弱电”则主要涉及的是监控、安防或控制系统。虽然都姓“电”,但对两者的维修方式却完全不一样。

  也正是由于曹德怀长期抱着“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态度,现如今,单位里只要有谁搞不定“电”的问题,第一咨询人选就是曹德怀。

  不仅如此,曹德怀还是一个“爱管闲事”的热心肠。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当曹德怀发现辖区内的垃圾转运站,出现因设备老旧而引发的小故障时,即便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他都会主动提着工具箱,对这些设备进行逐一检修。

  多年来,曹德怀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让其身边的同事也深受感染,为此大家都爱称他为不愿“将就”的老曹。(实习记者 雷琴 董容语 记者 王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