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融合发展让贵州六盘水四季有风景

2018-12-13 13:01:0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云|责编:石丽敏

  “六盘水山地滑雪,除了景色美,体验感也强。”河北游客王锋说。随着交通条件以及吃住娱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冬季到六盘水来玩滑雪吃烤羊观风情的游客越来越多。

“旅游+”融合发展让贵州六盘水四季有风景

六盘水冬季风景(供图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作为国家低纬度、高海拔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优选地之一,贵州六盘水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先后建成了“冰雪童话”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林海雪原”玉舍雪山滑雪场、“云上雪野”云海乐原滑雪场、“乌蒙大草原”滑雪场4个低纬度的天然高山滑雪场,建成各类雪道18条,最长的赛道近1公里,既能达到举办赛事的标准,也能满足普通滑雪爱好者的需要,4个滑雪场可同时容纳2万人。

  六盘水,一座以“江南煤都”闻名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数年城市转型,已转变成为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有景的旅游胜地。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列为贵州省5个战略定位之一。随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六盘水打造成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

  六盘水市紧紧抓住发展旅游产业这一大好机遇,2013年借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东风,借势发力,推出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银杏、野玉海、韭菜坪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推动六盘水进入后旅发时代。2014年,六盘水市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盘州市举办,相继推出哒啦仙谷、娘娘山湿地公园等一批文旅、农旅融合的景区,旅游产业从小到大、旅游业态从少到多,旅游业已成为撬动六盘水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杠杆”。

  “过去‘靠天吃饭’吃不饱,现在‘靠天吃饭’收入翻了数倍。” 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社区高炉村的村民锁兴云说,“‘传统农业’与‘农旅一体’收益不一样。”

  2016年,锁兴云把家里的10亩土地全部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成了滑雪场股东,2017年就拿到分红16000元。除此之外,锁兴云在滑雪场工作,每月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搞旅游开发之前,高炉村是早上吃洋芋饭,晚上喝洋芋汤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700元。梅花山搞旅游开发后,高炉村的村民入股成为滑雪场的股东,有的村民还在滑雪场里面当保安、当服务员,部分村民开设农家乐、农家旅馆,日子越过越红火。

  截至2018年8月,六盘水已录入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8万人,带动4.7万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景区带动14858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6841人增收,越来越多群众正在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

  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把旅发大会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有中变优,六盘水旅游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围绕休闲、运动、康养、度假等主题,六盘水打造了牂牁江、妥乐银杏、娘娘山、野玉海、梅花山等10余个纳入贵州省“1+5个100工程”名录的重点景区。

  一批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建成投运,旅游通达性显著提高。六枝、盘州旅游集散中心和一大批品牌酒店、星级乡村旅游客栈等陆续投入使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旅游+”融合发展让贵州六盘水四季有风景

水城风光(供图 水城县委宣传部)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2016年,一首《行走凉都》歌曲在六盘水唱响,歌词是对六盘水四季美景的真实写照。

  2012年,六盘水市接待游客4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88亿元;2013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36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82亿元;2016年,接待游客18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亿元;2017年,接待游客3000.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49亿元,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

  如今的六盘水,春天可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夏日可望七彩花田、野鸡坪、大河堡的百花齐放,秋季可看世界古银杏之乡的满目金黄,隆冬赏银装素裹的雪国风光。经过不断建设发展,六盘水市的旅游在基础设施、产品业态、体制创新、服务环境、品牌形象等方面实现了大提升、大发展,依托独特的气候和生态,六盘水重点开发了山地运动、高山滑雪、康体养生、峡谷风光、民族文化五大旅游产品。未来, 六盘水将在“大旅游”格局下,打造凉都康养城、南国冰雪城等旅游品牌,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