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推中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05-16 11:06:35|来源:贵阳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去年,贵阳市实施大数据与工业融合项目260个,总投资额314.7亿元,超过1000万元投资额以上的项目120个,超过1亿元投资额以上的项目29个;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重点之一便是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中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月14日,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宋旭升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工业发展的牵头部门,近年来,市工信局在贵阳市工业产业发展中不断筑牢实体经济发展之基,以新理念、新模式,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跑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度。为进一步推动贵阳市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市工信局正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服务平台、贵阳智能制造协同共享平台、国家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企业上云”工程,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市级平台支撑。

  在修文扎佐工业园,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搭乘大数据,实施条码管理系统,让一个个拥有“身份证”的智慧轮胎从这里走向全球。

  在高新区,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使用DMF回收系统,在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万元成本的同时,还让生产更绿色环保。

  在白云区,贵阳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智慧设备管理平台让企业节能增效指标大幅改善,仅单月就能节约用电、燃气等能源成本110万元。

  这些仅是贵阳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工程的部分实例。

  如今在贵阳,大数据与工业企业深入融合的案例已遍地开花,企业正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各种便利。

  在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市工信局一方面组建专班,指导各区(市、县)及开发区做好工业融合项目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有序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利用“一企一策”线上服务系统、“贵州工业云平台”等载体,链接“大数据+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国内优强大数据企业,不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进服务,精准反映全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为适时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

  数据显示,全市已纳入“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范围的647户工业企业因业施策、分类指导,目前已有608户完成方案编制,覆盖率达93.9%。

  以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我市已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融合发展重点示范项目。

  贵州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州盘江民爆有限公司、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振华红云电子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及贵州盘江民爆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

  在去年贵州省工信厅公布的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优秀项目案例名单中,贵阳市入选27个优秀项目案例,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作为全省第一批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及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打造“砼智造”平台,实现高性能混凝土产业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年节约人工成本近200万元,产品不良品率从0.8%降至0.27%。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打造航空锻件智能制造项目,生产效率提升55%以上,材料利用率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88%提高到99%,产品研发周期由原来的三到六个月缩短为一到两个月。

  贵州吉利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采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设计理念,打造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智慧工厂,可实现五种车型同时混线生产,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直接创造产值300亿元,并充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阳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创新优势、资源优势,让大数据成为贵阳市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98.45亿元、增长9.9%,保持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贵阳市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整体水平虽在省内领先,但仍存在融合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融合转型升级支撑保障不足等问题,较东部地区仍有明显差距。”宋旭升表示,下一步,全市工信系统将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全面推进大数据与健康医药、装备制造、磷铝资源型产业、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加快推进中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者 白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