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讯 品尝美食、拍照打卡、体验手工、观看表演……2月5日,记者在刚开街不久的青云路步行街看到,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据了解,春节假期,青云路步行街日均人流量三万人左右,这条承载着贵阳人浓厚城市乡愁和美食记忆的老街升级提质,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青云路修筑于1927年,原为湘黔公路一段。据记载,该路由青山坡起到图云关止而得名,也有传说“青云”二字寄托了莘莘学子对学业仕途的美好期望,有“平步青云”的寓意。青云路步行街总步行长度1000余米,为遵义路至新华路段。
1990年,为满足辖区困难群众、下岗职工就业需求,政府同意彼时的老兴关路64家困难户在兴关路进行规范摆摊经营夜市,逐步形成了自发的农贸市场和夜市地摊经济。2010年,为加强城市管理,南明区将辖区夜市摊贩“化零为整”规范至青云路,并为摊贩配置了统一的不锈钢餐车,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兴关路夜市由此迁入青云路,与青云路原有夜市融为一体,形成全长700多米的青云路夜市。
过去30年来,青云路“深夜食堂”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为本地食客们提供了一份生活满足、为外地游客打开了一扇贵阳窗口的同时,基础设施老化、业态布局单一、油烟噪音污染等因素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步伐。提升,迫在眉睫!
2020年,南明区实施青云路夜市“退街入室”,将夜市的摊主、经营户规范到室内开展经营,并启动青云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改造提升中,南明区在留住青云路城市烟火、城市文脉、城市风貌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留、改、拆”区域,新引进首店47家,业态提升改造10家,引进商户160家,既保留乡愁记忆,也融入潮流业态,将青云路步行街打造为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商业购物等功能于一体,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潮流文化街区。
沿着改造后的青云路步行街一路行走,满满人间烟火气,满满历史厚重感。
一间间复古风格的临时商铺在步行街中间整齐排列,吸引不少市民驻足选购,步行街两旁的商户门头规范统一,外立面整洁美观。步行街上还有贵阳地名故事、盐商会馆、城市摄影作品展、状元楼、非遗展区、黔茶品茗区等打卡点,带群众感受贵阳历史的变迁与积淀;有舞狮、高跷小丑、古筝、小提琴、说唱、魔术、街舞等精彩演出轮番上演,《南明赋》艺术展览免费开放,为群众带来近距离、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有全省首家AI智能咖啡机,带市民游客体验科技的魅力……
住在花溪的蒋英带着女儿来青云路步行街打卡,她说:“这里变化蛮大的,环境变规范了,感觉也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有美食了,多了很多新体验。”“作为周边住户,以前青云路夜市带来的油烟污染、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的问题,确实让人头疼。如今环境整洁有序,整体风格潮流时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青云路附近居住了十余年的市民吴立民也对青云路步行街的变化赞不绝口。
以保留和提升为关键词,青云路步行街另一个吸睛之点“青云市集”成为市民游客的必去打卡地。市集是利用原贵阳市针织厂老厂区风貌改造而成,经过区域形象改造、商业形态升级,摇身变为集视、听、嗅、味、触为一体的综合性慢生活广场,在这里汇聚了贵州省内各类美食及娱乐潮玩,既有香酥鸭、肠旺面、砂锅粉、豆腐圆子、烧烤等老味道,也有手工小铺、移动咖啡车、速绘漫画、非遗体验等新调调。
在市集内的“青云不夜城”一楼,各类小吃应有尽有,市民穿梭于各个店家之间,寻觅美食。“我们是在原青云路夜市经营了20年的老店——夏记鲜肉水饺和王记水果豆花,青云路夜市‘退街入室’时,政府就宣传了青云路步行街改造方向,感觉规划不错,于是我们没有选择在另外的地方租门面经营。如今,市集内干净规范,商家也集中,环境更好,人流量更多,比以前在人行道上摆夜市好多了。”一家商户的负责人王女士说道。
“青云路步行街的提升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打造贵阳、贵州乃至全国的特色地标,还需要长久的精雕细琢。”青云路步行街运营企业贵阳南明城市运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企业将着力塑造人文地标,选择标志性区域或建筑植⼊创新场景,通过新业态的引入吸引年轻⼈才、年轻消费群体聚集;加快建立淘汰机制,指导门店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商业业态布局,全面提升商业品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管理措施,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范围,让更多的企业、百姓参与到步行街的管理和运营中,共商共治共创更美步行街。(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冉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