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的“绿色实践”
2020-05-03 17:27:47来源:贵州日报编辑:杨云责编:陈梦楠

  “长山脚下癞石坡,广种薄收几背箩。开荒种地来糊口,只为生存无奈何。”这首打油诗,曾经是大方县黄泥塘镇化理村的真实写照。

  而今,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4月27日,记者走进化理村五星组,在满山翠绿中,一株株玛瑙红樱桃随风摇曳,村民安兴义在自家的樱桃林里忙个不停。

  “我家这片樱桃林有5亩,今年的樱桃每亩收入大概在2000元至3000元,林下还套种了豌豆、胡豆……”安兴义告诉记者,过去,当地群众家家缺衣少粮,只有开荒种地,从山脚种到山顶,一年不够半年粮,越种越穷。这几年,政府投入资金修好通组路,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的是生态,红的是生活。在毕节试验区,一个个美丽乡村的“绽放”,奏响了一曲曲“红”与“绿”的交响。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毕节试验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建设,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续写发展新篇,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擦亮生态“底色”

  把荒山石山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毕节试验区冲出困境的发展共识。

  这是一个“山披绿、人致富”的生态样板——

  四月的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青山悠悠,流水潺潺,各式小楼房沿着干净的水泥道路依次排列,在这条路上行走,犹如穿行在一条绿色的长廊中。难以想象,上世纪末,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的贫困境象。

  2000年,大方县委、政府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穿岩村作为退耕还林试点村,把退耕还林与治理石漠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这是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答卷——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30多个“和尚坡”如今已成万亩林海。

  从荒山秃岭到处处是景,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海雀村的生态实践为极贫地区扶贫开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32年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毕节试验区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成功告别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破茧化蝶”的绿色崛起之路,毕节试验区正努力描绘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文明画卷。

      推动绿色转型

  清明时节,纳雍县鬃岭镇山里山外茶叶飘香,采茶工人格外忙碌。

  10年前,鬃岭镇曾是附近有名的煤矿开采区。周边村寨许多男子都在煤矿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如今,鬃岭镇逐渐褪去曾经的“黑色外衣”,通过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联合打造,建成了占地6900亩的高山生态茶园。

  茶园中,生态茶叶长势喜人,助农增收;杜鹃花、紫荆花、樱花争奇斗艳,吸引游客。

  “现在我们村的老百姓都在种蔬菜、中药材和茶叶,日子过得轻松实在。”鬃岭镇坪箐村村民尚金红曾经在煤矿工作,产业革命打响后,便回家发展种植业,一家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雪满平畴山带霞,瓦灰墙白画农家。武陵春意知何许,不及鸭池桃李花。”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旅游景区迎来了不少踏青观光的自驾游客,在临河的露营区、烧烤区、苗寨广场、沿河栈道上,游客们享受花海盛宴,品味湖光山色。

  近年来,丘林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鸭池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盐道、古盐号、红军渡等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丘林、生态丘林、风情丘林,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生机和活力。

  依托已经种植的2000多亩桃树、李树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丘林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村庄应运而生,有效助力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毕节试验区立足实际,干字当头,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建成“绿色银行”

  “11月、12月、1月有脐橙和椪柑,2至5月有血橙,6至9月有夏橙,10月有蜜橘。”如今,位于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风景秀丽。

  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曾经由于大量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地越种越贫,人越过越穷。村民曾无奈自嘲:“南关南关,年年过难关。”

  经过多年的产业扶贫和生态治理,“南关村”变身“橙满园”。绵延赤水河谷数十里的果林让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山多地少的毕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是攻克贫困堡垒、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关键。

  为了提高生态“含绿量”和产业“含金量”,毕节试验区因地制宜选择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特色产业,通过寻找生态建设和开发扶贫之间的平衡点,让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昔日“穷山恶水”,今朝生机勃发。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毕节试验区走过极不平凡的32年——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人口实现了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跨越,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立足当前,毕节试验区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责任,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眼长远,毕节试验区勇担历史使命,擦亮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奋力书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毕节篇章。(记者 华姝)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