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2020-05-21 12:45:12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李佳艺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肖裕声 军事科学院原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 少将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广告宣传语,常看中央台节目的人大抵都听闻过。在大多数外地观光客的眼中,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黔地风光着实别有一番韵味,看惯了钢筋水泥丛林的人们,在这里往往能够找寻到一种拥抱自然的内心感动。不过,对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来说,“贵州”二字的多彩不仅仅在于山水的曼妙,更在于历史长河奔涌冲刷出来的那一道道印迹。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那是一种涤荡初心的心灵体验。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从万里云端鸟瞰中华版图,贵州乃是广袤西南腹地之要冲所在;从五千年文明史中横纵寻觅,贵州又是华夏多元文化荟萃之典范。六百余年前,明朝首设贵州承宣布政司,使原先分属于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管辖的区域统归于一地,正式开启了中央政权对贵州的全方位经略,一直延绵至今。为了强化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控,明清朝廷曾耗费巨资在这里改土归流、驻军屯垦,有效促进了贵州的民族融合与地区开发;全面抗战八载,为了巩固西南地区这个大后方,国民政府将贵州纳入国防中心区体系建设之中,使其成为抗日救亡过程中事关民族复兴的存续之地。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确保中国的战略纵深上,贵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自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红色基因更是全面融入了贵州的发展历程。贵州为我党我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儿女,有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党的领导人王若飞;有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三个贵州籍师长及三千铜仁子弟兵;有红25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旷继勋;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创建人之一周逸群;有人民军队后勤工作创建人、开国上将杨至成;有长征中唯一以50多岁高龄参加红军的进步人士周素园;有1935年4月就与长征中的红军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签订抗日反蒋协定的布依族首领陆瑞光……他们的名字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丰碑永存。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1934年至1936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都曾转战贵州境内,并且先后在黎平、猴场、遵义、鸡鸣三省、苟坝等地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特别是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些都足够说明贵州在革命历史及红色文化中的分量。在遵义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共产党人,一路走向会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直至走向北京建立起崭新的人民政权共和国。想要听懂这一组激昂壮阔的时代交响,怎能不先到贵州来实地感受下此段有着点睛之妙的乐章?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中有这样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今天的贵州也必须要闯过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等一个个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关于这个问题,贵州人民的感受尤为深刻。曾几何时,“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外在形象的唯一表述,“贫穷落后”一度成为是贵州的代名词。可咱们贵州人是有志气的,无论过去的历史如何,就如同当年轻装踏上长征路的红军一样,贵州敢于甩掉包袱奋勇前进,在冲出重围中努力完成一场精彩的“逆袭”。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现如今,经历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贵州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逐步发展成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增速连续保持全国前两位的西部发展领跑者。进入“高铁时代”、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的贵州,正在逐步打破地形条件的不利束缚;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已经成为贵州对外形象的新时代符号;原先被人认为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条件的“绿水青山”,也被新兴的生态旅游产业挖掘出了富民惠民的“金山银山”。尤为抢眼的是近年来在新闻上频频出镜的贵州大数据建设,更是直接获得了习总书记“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的极高赞誉。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谁说西部内陆省份就不能搞信息产业、开发大数据?谁说人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就必须得“面朝土地背朝天”、而不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可见,要把贵州的历史回响一一讲清,恐怕文章写得再长也难以实现。运笔至此,我想起了一位老首长的故事。他是贵州土生土长的唯一一位开国上将杨至成, 1903年出生于黔东南一个侗族家庭,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最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造了我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我军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我军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我军第一条后勤补给标准;创办了我军第一所后勤军事学校。他在长征中利用自己是侗族人的优势,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家乡话做当地群众思想工作、筹粮筹枪筹药,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保障。他曾担任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1967年,他因心脏病发作猝然离世。据警卫员回忆,在离世前的那天晚上,杨至成老首长用毛笔写下了几个大字:日升,日落,日再升。我想,这不仅仅是老将军本人的心声,更是每位贵州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恳切的期盼。(本文由肖裕声独家提供)

肖裕声:在贵州倾听历史长河的奔涌回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