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省六盘水市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2020-11-20 16:51:3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路晶森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高、少、碎、瘦”是贵州省六盘水市耕地的典型特征,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六盘水市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面积达到399万亩,步入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六盘水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已经有了雏形,但存在产业基础还不稳固、产业链条还需延伸、产品品牌亟须提升等问题。 为此,六盘水将2020年确定为农业“提质增效”年,2020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占GDP比重12.2%,较同期增加1.49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2.5%上升到三季度的6%,高于全市GDP增速2.6个百分点。

  提质:从发展短板入手

  六盘水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质结构决定了储水保水难,解决产业用水难问题成了首要挑战。六盘水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市水务、农投公司等,共同研究方案,分工协同推进,24个百亩猕猴桃基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如期完工,应对干旱等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除了弥补基础设施短板之外,如何破解农业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是横亘在不少企业面前的“大山”。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人资社保局、市林业局、农行六盘水分行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六盘水市“乡村振兴e贷”工作方案》,全力推动金融激活农业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乡村振兴e贷”共发放2944笔39143万元。此外,六盘水市的木岗猕猴桃园区建设创新试点SPV项目、水城县50万羽桃花鸡养殖创新试点SPV项目和水城县食用菌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SPV项目有序推进,累计获得省级补助资金49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2.36亿元,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效应明显。

  转型:从生产方式突破

  通过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六盘水的特色产业已经达到了399万亩,其中,猕猴桃21.8万亩、茶叶31.55万亩、刺梨120.48万亩。同时,六盘水还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接二连三”,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空间,释放农业发展转型之能。

  如今,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的全产业链格局,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选贵州省2020年生态特色食品高成长性企业名单(全省38个),六盘水市猕猴桃全产业链项目获得了国家五部门联合通报表扬。农旅融合发展方面,六盘水市累计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野玉海景区入选“贵州十大新地标”,岩博村、百车河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升级:从科技研发着力

  六盘水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科技研发体系,积极与中国农大、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及多家生物工程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采取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围绕农产品开发、生物萃取技术应用等进行攻关。

  盘州把刺梨作为支柱产业,建立了刺梨产研中心,组建了博士工作站和硕士工作站,目前,刺梨产品已申请知识产权专利678项,授权78项,其中“刺梨果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六盘水在中国专利奖方面零的突破。水城县以创建“贵州省珍稀食用菌生产示范县”为目标,借助中科院对口帮扶水城县的契机,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为将水城县打造成六盘水市食用菌全产业发展“高地”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六盘水已经完成食用菌种植规模1.29亿棒,预计全年生产食用菌1.5亿棒;生态畜牧业亦蓬勃发展,全市生猪存栏90.26万头、出栏88.42万头。

  增效:从农民福祉出发

  农业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更多农民受益,在推动产业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增加其收益,真正实现多方“增效”。六盘水大力推动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广基于“三变”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激活农村的资源、资产、资金,通过保底、务工、分红“三重收益”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成果。2019年,全市31.33万户实现分红,户均1318元,贫困户户均分红达2340元。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路径,“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成为亮点,已打造“千家万户小康菜园”13.43万户,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481吨。

  六盘水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4.6%提高到了8%。(文 李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