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 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第一书记孙飞
2020-11-30 16:09:37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路晶森

  我叫孙飞,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的第一书记。

  “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这是月亮山盛传的一首民谣,也是地处月亮山腹地贫困的真实写照。1995年,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首批帮扶队在月亮山脚下传递出第一根“接力棒”,开启了几代电大人情系从江、帮扶从江的扶贫之路。

  23年后,我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带着使命来到了月亮山脚下的贫困村——三联村。在这里,有172户人家、724位村民。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 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第一书记孙飞

孙飞(右四)与村民语言通了,关系也更近了

  那是我来到贵州工作的第八年,作为一名北方人,八年里除了去贵阳周边的农家乐玩过,我其实根本不知道贵州这边真正的农家是啥样的。初到三联村,我就遭遇了第一个“拦路虎”——语言沟通障碍。

  “这个小伙连我们的话都不会说,怕只是上面派来走个过场的吧,能待得了几天?”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我没有退缩。为了尽快学会当地人的“土话”,我反复听、模仿说村民的日常讲话,了解当地的俚语和谚语。三个月后,我终于和壮族老乡融入了一个“话语体系”。

  “土话活用”让我的扶贫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我把扶贫政策换成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土话”“壮族山歌”,还编排了脱贫攻坚有奖竞答小游戏。

  “脱贫攻坚要实现,更新观念靠意识。感恩国家、感恩党,幸福日子美滋滋……”我组织村民成立了山歌队,他们穿梭在村头巷尾,用本地土话进行山歌对唱。这时,村民们总会围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在宣传扶贫政策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扶贫“接力棒”有了地气。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 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第一书记孙飞

疫情防控期间,孙飞(左)用普通话和壮语进行双语广播宣传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知道,只有抓好基层党建,自己手中的“扶贫”接力棒才更有底气。我从学校“六拳出击”扶贫经验中找对策、找思路,形成了一套适合三联村的党建创新理念。

  两年多以来,我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赴外地考察产业项目,学习产销结合本领,充足了村组党员干部发展产业的信心。当水苔种植项目在龙山寨推广遇阻之时,我带领支部党员挨家挨户作动员普及,提供水苔种植的后续跟踪和服务,确保村民全部参与到水苔种植项目中。

  今年1月26日,我刚刚从村里回到到家准备过年,就接到了县、乡的紧急通知,要我返回三联村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排查。疫情就是命令,来不及卸下行装,来不及与父母告别,来不及安慰久别的妻儿,我又提起行囊紧急返回了村里,立即投入疫情防控排查工作,与村党支部所有成员牢牢“钉”在一线,共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三联村要想实现脱贫,不光是解决物质层面的东西,更要让村民们的思想上跟得上时代才行。我经常跟他们讲现在网络很发达,大家手机都可以上网,有不懂的可以上网一查就找到想了解的东西,包括搭建农家小书屋呀,有很多农户他们发现书屋里可以找到有关种植养殖这类的书籍,他们也经常到书屋去看书。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 从江县刚边乡三联村第一书记孙飞

孙飞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依靠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智力支持,我组织技术贫困户开展电焊、蔬菜种植、香猪养殖等培训,共为400余人次提供了各类劳动技能培训机会。并与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取得联系,为本村在职人员学历深造提供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

  引进水苔产业获得28万扶贫资金用于产业路建设,使得三联村最偏远的龙山寨顺利通车;协调学校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种植刺梨118亩,种植水苔90亩,发展食用菌1万棒,覆盖贫困群众140余人,2年间带动21户贫困户81人实现脱贫;动员适龄学生继续就读职业教育拔穷根,三联村10人就读贵州职院高职或中职,学校为每名学生减免相关费用及发放资助经费1万余元;协调捐赠价值2万余元图书打造三联村农家书屋……两年来,我带领着三联村的乡亲们,在脱贫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如今,我已经跟这里的村民打成一片了,谁家在哪里,家里什么情况我都知道。他们看到我也是跟自己村里人一样,一到他们家就都拿酒热情招待我,搞得我都不敢串门了。

  2019年,三联村成功摘帽。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从“书生气”到“接地气、蕴底气、有温度”,我用脚步丈量着扶贫之路。我坚信,几代电大人情系从江、帮扶从江的“接力棒”也将继续传递!(记者 王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