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关乎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也是贵州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贵州成为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被列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等,充分表明了建设美丽中国,生态贵州在发力、生态贵州在行动、生态贵州在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围绕“治山、治气、治水、治土”,推动生态修复更好;久久为功筑牢生态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9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7.1%,8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7.8%。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5.6%;依托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等“四型”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经济更强。贵州因地制宜发展“四型”15大产业,实施大生态工程包、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332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与大生态相关的生态环保产业投资超过1100亿元、增长50%以上;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生,推动生态家园更美。全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个、国家森林城市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56个、省级森林城市8个以及一批生态村、生态学校、生态企业、生态机关等。新增50平方公里城镇绿地面积,新增51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山水城镇加快铸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50%农村人口受益,美丽乡村惠及更广;通过全方位先行先试和多角度发力,推动生态制度更实。贵州率先在全国成立生态环保司法机构,全省各级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89个,被列为全国环境公益诉讼试点省份。取消10个重点生态功能县GDP考核,出台全国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贵州的生态“决不能大意”“一点也大意不得”。因此,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虽然成绩、亮点突出,但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更加契合,更多的压力、更大的责任也随之而来。要成功绘就生态优良的美丽贵州,必须坚定生态优先理念,激活绿色基因,认识生态美、护航生态美、开发生态美,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坚定秉持“多彩贵州公园省”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以全省为整体范围,以绿水青山为背景,以全民参与、源头防护为根本,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认识,项目化推进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治理十大环境突出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成以绿色为底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为基本内涵、全域为覆盖范围、以人为本为根本目的的“多彩贵州公园省”。
妥善处理“百姓富”与“生态美”两者关系。一方面,贫困依然是贵州最突出的问题,有必要保持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的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贵州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必须考虑区域特殊性。因此,必须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以厚植永续发展生态为基础,以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生态优势最大化、生态红利释放更充足为重点,在保护与开发中发现新业态、拓展新业绩,推动“百姓富”与“生态美”良性互动。
融合发展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开放“五块长版”。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激发绿色新动能,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红利共享型、优势交换型产业为主,辅助配套绿色金融、绿色科技,推动“五块长版”效能交融与集聚。
加快推动生态保护、治污减排、产业项目、改革创新“四个转变”。推动生态保护由“抓住”变“抓牢”,加快完善绿色屏障体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继续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耕地、湿地保护和恢复;推动治污减排由“约束”变“铁腕”,加快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按照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部署,深入推进碧水、净土、蓝天三大行动,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方案,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质良好江河湖泊的保护,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实施重金属综合防控规划,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测监控全覆盖;推动产业项目由“护绿”变“用绿”,加快完善生态经济体系。围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开展绿色制造三年专项行动,制定16个新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继续发布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化落实。实施重点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创建,在产业园区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设立新医药大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绿色基金,鼓励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公司债和绿色企业债。加快贵州金融云建设,推动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推动改革创新由“特例”变“惯例”,加快完善生态制度体系。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统揽,完善生态保护区域财力支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生态横向补偿。推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快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等国家专项试点改革进展。加快开展水权、排污权等交易,适时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节能量交易市场建设等试点。(刘思哲)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