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扶贫促发展 真情帮困暖民心
2018-04-16 09:36:57  |  来源:贵州日报  |  编辑:罗奇波

  将生态局工作人员派驻苗木基地羊角村;将纪委干部派驻涉及征地的水塘村;将财政局工作人员派驻“三变”改革示范点太慈桥村……4月伊始,贵阳市南明区新一批驻村干部下沉到农村,开启了新一轮帮扶工作。

  近年来,贵阳市南明区立足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工作实际,按照“需求”与“职能”相符的原则,先后选派了14名“第一书记”和74名驻村干部到农村扶贫。在“选好”驻村干部的基础上,该区推行“三制”(淘汰制、点名制、选优制)和“七法”(报、述、学、查、谈、考、展),“管好”驻村干部。实践证明,该区一批批驻村干部,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富美乡村”、救助困难群众等方面取得实效。

  建合作社干好产业发展“带头人”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起初老百姓不理解,我就挨家挨户上门动员。”驻村6年来,袁登华一直致力于建立合作社,写章程办手续,争取资金项目,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干井村成立了沁园畅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玉苹果树协会和玉林食用菌协会,石塘村成立了坪源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这些协会发展态势良好,吸纳了250余名会员,成了推进产业扶贫有效抓手。其中,玉林食用菌协会每年销售食用菌6万余斤,惠及50余名社员。该协会会员朱时华是残疾人,干不了重活,膝下有两个儿子要抚育。加入协会后,他干一些手上活,一年少说也有2万余元收入,家庭基本开销有了保障。谈到建立合作社的好处,朱时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如今,在驻村干部的影响下,南明农村各类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该区驻村干部协助群众建立合作社(协会)6个,争取项目16个,协调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助推了经果林、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壮大。

  引进项目当好富美乡村“建设者”

  多年来,“用水难”问题一直是永乐乡水塘村村民的心病。该村江西坡、大关口等村民组,均是从周边“阴洞”引水。“水量小,水质差,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更别说农忙时节灌溉用水了。”提起过去用水的情况,村民王兴英很感慨。

  两年前,驻村干部方国升来到水塘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四处奔走争取项目。最终,区级人畜饮水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下拨到位,从永乐石笋沟水库到水塘村的人畜饮水灌溉工程和一座净水站正式开建。去年年初,工程顺利竣工,哗哗的自来水引到了7个村民组,近3000户村民终于喝上了“放心水”。

  驻村工作中,类似故事很多:协调15万元,修建了水塘村江西坡组到大关口组沿线1.7公里排污沟;协调30余万元,对废弃的关口山塘进行扩建加固;协调4万余元修缮桃花广场文化活动室和宣传栏……据统计,近年来,驻村干部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860余万元,协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87个,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帮贫济困做好群众身边“贴心人”

  寒暑假,水塘村上寨组学生包万琴返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委会,和驻村干部拉拉家常,汇报学习情况。提起驻村干部们的“好”,包万琴内心满怀感激。10年前,包万琴的父亲不幸离世,其母只身一人供她和弟弟读书,家庭经济困难。2016年,包万琴以优异成绩被西南大学录取。正当全家为高额学费发愁之际,驻村干部们将募捐而来的3万余元助学款送到包万琴手上,帮她顺利圆了“大学梦”。

  驻村工作中,像包万琴一样的困难群体,始终是驻村干部们关注的重点。在永乐乡,羊角村残疾人刘正林发展种植业,驻村“第一书记”张霖为其申请了残疾人创业等各类补贴3万余元;石塘村大学生余龙做肾移植手术,驻村干部左联燕为其筹集了2万余元医药费;水塘村村民方太贵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驻村干部杨杰专门联系了广州专家为其配药……

  近年来,南明区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深入一线听民生、解民忧,开展各类宣讲86次,入户农户1573户,走访群众12338人(次),为群众办理事项183件,化解矛盾纠纷571起,排查安全隐患16处,谋发展点子249条,解决困难问题433个,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暖心人”“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