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蜕变重生 产业转型的朱砂路径
贵州日报  2018-04-23 11:00:36

  “因汞矿资源枯竭而回老家另谋职业,多年后重回到曾经的工地,竟已成为著名景区。”老工人王大发游览万山朱砂古镇后发出感叹。

  朱砂古镇(万山矿山公园)前身为万山汞矿遗址,有着两千多年的朱砂开采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朱砂古镇为偿还苏联外债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大发就是万名工人中的一员。

  2009年,万山区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么,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让千年丹砂焕发新生?

  万山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把目光定格在文化旅游上,抓住文化是旅游业“根”与“魂”,精准发力走生态路,念山字经,打文化牌。

  于是,引资20亿元重新建设朱砂古镇,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旅游成为造福当地居民的永久性绿色富民产业。

  “在废弃的汞矿遗址上建起了旅游景区,老矿区成为集文化、旅游于一身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涅槃重生之后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万山区旅游局副局长吴秀竹说。

  看到曾经的厂房、矿洞都变成景点,汞矿工人后代樊一帆感慨地说:“‘化腐朽为神奇’让万山从衰败到华丽转身,是生态旅游让万山再次重生。”

  在十多年前,这里整天尘土飞扬,机械轰鸣,矿洞满目,矿渣随处可见……这是靠卖有限资源度过的日子。

  “现在环境变好了,山绿了,我们的腰包变鼓了。”朱砂古镇居民刘学友说。随着生态和工业文明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兴起,那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在建设朱砂古镇时,万山坚持产业引领,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思路,利用古镇旅游发展盘活相关产业,打造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周边群众致富脱贫。

  仅是集旅游工艺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30家朱砂工艺企业入驻,实现产值近1亿元,带动就业200人。

  谁曾想到,历经630余年地下开采后,留下970多公里的坑道,如今成为绝佳的工业旅游资源,成为了游客眼中的“地上长城”。原汞矿办公区、人民公社食堂、粮店、百货大楼、职工医院等,展现出当年矿区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场所、设施,竟然成为最别致的风景……

  以其独有的丹砂文化和历史意义,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生态特色旅游,朱砂古镇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径,成为贵州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示范项目和“文化+旅游”打造古镇的发展范例。

编辑:罗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