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水鸟贴江而飞,相隔数米的岸边,一群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市民悠闲垂钓,夕阳余晖中,贵州思南泳协的会员们蹬波踏浪,激起江鱼无数。
这样的生态美景每天都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乌江呈现。
乌江,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是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紧密联系的生态廊道。发源于贵州威宁,流经黔北、黔东、渝东南,全长1037千米,贵州省第一大河。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历史上,因得乌江航运的便利,思南自古商贸繁荣,文化教育发达,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曾长期是铜仁经济文化中心,在史学界甚至有“先有思南而后有贵州”一说。
贵州思南乌江里游泳的市民
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因梯级开发在江上修建电站,乌江被迫断航。失去了交通优势的思南,人们依旧“靠水吃水”,在乌江上大面积开展网箱养鱼,致使江水受到严重污染,影响了乌江生态质量,不仅让乌江失去了一份天然而独特的美,而且逐渐发展成为长江的“污染源”。
“以前沿江土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化肥、农药污染了江水,加上一些违规企业排污,江边臭气熏天,见不到什么水鸟,水中鱼也少了。”思南市民王军说,“现在政府引导将沿湖土地种上生态涵养林,渔民上岸‘换饭碗’发展生态农业,乌江流域变好了,变美了。”
在中央作出全面推进河长制决策部署以来,思南县委政府迅速建立起由县到乡及村的三级河长制体系,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动员的全民治江模式成就了思南美水。
78.13公里,是乌江在思南的旅程,流经20万人的县城和7个乡镇,27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
思南城区乌江边的污水处理厂内,进水池的浑浊污水,经数十道生物工艺处理后,变成清澈的一级A标水。在思南乌江沿岸乡镇,10座污水处理厂同样高速运转。
乌江流域的水土资源安全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8月,贵州官方批准实施《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2014年-2020年》,规划共计项目347个,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区域水环境整治、环境能力建设等7大类项目,总投资82.7亿元。
“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河流,都能找到负责的河长。”思南县河长办主任张翔说,力保一江清水入长江。
近年来,思南县审时度势、痛定思痛、迎难而上,立足于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决心拆除乌江上的鱼网箱,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县,加快建成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自2016年8月以来,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思南县累计拿出资金6000多万元,一举将乌江上73万多平方米的鱼网箱全部拆除,所涉7个乡镇405户渔民全部上了岸。
乌江穿城而过的思南
“从水中求食到上岸,不是一个简单的‘换饭碗’问题,从渔民变身农民,也不只是‘吃饭角色’的简单转变。” 中共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在渔民上岸后,思南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动员、鼓励、支持上岸渔民参与绿色发展,广吃“生态饭”。上岸渔民还利用生态补偿款,拓宽绿色富裕新路。
如今,思南已培育起生态茶、生态畜牧、优质蔬果菌和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并形成“六个三园”产业布局。其中“三大茶园”总面积已超过17万亩;“三大菜园”全年种植蔬菜(食用菌)达28万亩;“三大果园”分别达万亩;“三大药园”已形成许家坝中药材示范园区;“三大林园”正打造3个万亩油茶林园基地;“三大牧园”正加快创建思南黄牛养殖园和繁育园、生猪产业园。
站在江边,江风习习,只见生态涵养林间,蔬菜大棚,湿地水鸟,各有动静。极目远眺,湖面波光粼粼,鸟自来去,或翔或渔,人鸟林江,和谐共享,远山如黛,空气清新。(思南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