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针尖有爱” 让搬迁绣娘“遇见幸福”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18-07-28 18:16:23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老话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智慧。如今,越来越多的生态扶贫易地搬迁移民把这种生存智慧带到新的家园。

  70岁的杨兰妹与68岁的王妹两位绣娘是曾居住在贵州安顺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的偏远山村。在紫云自治县锦绣计划巾帼创业基地,两位布依族老人身着传统服饰,戴着老花眼镜,低头弯腰、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用手里的针和线一针一线的绘绣 “安心妈妈包”。

  贵州:“针尖有爱”  让搬迁绣娘“遇见幸福”

  紫云锦绣计划巾帼基地里的布依族绣娘 (摄影 杨云)

  据了解,为做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宣传和普及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知识,为孕妇补充营养,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神,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母婴健康专项基金开展“守护未来让爱无缺安心妈妈包”防治出生缺陷公益项目,向贫困孕妇发放“安心妈妈包”。 贵州省卫计委妇幼处与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协商,将向贫困孕妇发放的 " 安心妈妈包 " 由采购改为向紫云自治县贫困户订购,赋予“安心妈妈包”以扶贫故事,项目涉及 3.2 万个“安心妈妈包 ”,80 万元经费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

  “这开辟了健康扶贫新思路。”紫云自治县妇联主席蒲翠英介绍说,手工布依绣娘们成为扶贫对象,共同开展了 “安心妈妈包 ”公益项目。一针一线,针里有爱,扶贫之爱与关怀之情让搬迁绣娘们搬出文化还遇见幸福。

  贵州:“针尖有爱”  让搬迁绣娘“遇见幸福”

  紫云锦绣计划巾帼基地里的布依族绣娘 (摄影 杨云)

  据悉,布依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于 2014 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布依布的主要特点。绣娘们的传统手工艺技术精湛,但由于深处深山,使得传统手工艺技术没能得到更广的推广和发展。 此次为紫云自治县引进的 " 爱心妈妈包 " 制作项目,不仅为紫云的贫困家庭带来了收益,也使传统文化、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公益扶贫得到了融合,让非遗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更为助推脱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路。 “安心妈妈包 ”作为一个载体,为广大贫困家庭的孕妇传递了爱心。 绣娘们从项目中直接受益,对出生缺陷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纷纷表示愿意回报社会,争当出生缺陷防治宣传的志愿者,为出生缺陷防治出一份力。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我带上老花镜也要做几个。” 虽然年近七旬,可知道这是给年轻妈妈的爱心包,68岁的王妹老人说。 70岁的杨兰妹动情地说,“娃娃,你要好好写,这个包包里有故事有爱心。”据了解,在基地做工,两位老人每天可以获得50元的补助。

  贵州:“针尖有爱”  让搬迁绣娘“遇见幸福”

  紫云锦绣计划巾帼基地里的布依族绣娘 (摄影 杨云)

  “锦绣计划”是贵州官方提出的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的行动,旨在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锦绣计划”使植根于贵州原生态土壤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优势得以蓬勃发展,有效促进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创业就业,改变了众多农村妇女的命运。

  贵州:“针尖有爱”  让搬迁绣娘“遇见幸福”

  紫云锦绣计划巾帼基地里的产品 (摄影 杨云)

  据贵州省妇联公布信息,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贵州贫困妇女人均增收5000元人民币,而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指尖”上的“幸福”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文 杨云)

编辑:罗奇波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