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贵阳日报  2018-08-14 09:31:26

  副头条: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万山 聚焦“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近日,“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来自中央、香港驻黔以及省内新闻单位、网站和新媒体等50余家媒体组成采访团,就万山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绿色转型”发展进行集中采访。

  在为期三天的集中采访中,记者团一行围绕农业、工业、旅游业、城市建设、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方面,先后实地走访了敖寨乡中华山村金中农业大棚蔬菜基地、朱砂古镇、万仁新能源汽车、九丰农业博览园、电商生态城及双创产业园等地,深入了解铜仁市万山区产业原地转型和城市异地转型“两个转型”发展情况。

  铜仁市万山区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丹砂王国”,1952年成立的贵州汞矿,也成为当时我国有色金属年产量最大的矿。“当时矿井下有3000余名采矿工人、矿井上也有4000多人,加上采矿家属子女,共有3万多人,当年的万山矿区,每年产汞量最高时可达1000多吨,热闹得很!”在汞矿遗址博物馆门口,68岁的老矿长李晓康说。

  然而,万山区的汞矿因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几近枯竭,2001年贵州汞矿被迫实行政策性关闭。

  转型,成为万山的必由之路,但怎么转、往哪儿转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呢?

  依托特有的汞矿资源,在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原则下,万山区通过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传统资源优势及工业遗址等,将老矿区变身新景区,让现有的资源“活”起来,做足“朱砂文化”。

  以独有的“朱砂文化”为核心,对现有遗址和文物进行修缮性开发利用,建成我国第一个以矿山文化为特色的休闲特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利用朱砂矿石制成朱砂字画、印章印泥、石雕及饰品等,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

  在朱砂古镇,曾经的贵州汞矿办公楼变成了汞矿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大礼堂内的座椅换上了“新颜”,屏幕上也播放着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电影;昔日的人工采矿坑道变成了五彩的“时空隧道”,采矿留下的运输轨道及运输车自然融为矿洞一景;原来矿工的生活区也被改造成红色文化影视城,就连供苏联专家使用的办公楼,也被装修成具有异域特色的俄罗斯餐厅……

  通过对朱砂古镇的打造,万山区成功实现了由过去的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发展、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改变。(记者 白雪)

编辑: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