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8月23日,贵州省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坝地组,县委宣传部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还在贫困户王普良的家中商量他家紫王葡萄的销售问题。
“与村民沟通得‘走心’,解决实际困难很关键。”代化镇纳傍村第一书记寇永华说,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踏踏实实带领群众干。
23名脱贫攻坚队队员分别驻扎在纳傍村13个组开展扶贫工作。通过网格化管理,全村408户1720人进行已被全覆盖走访,围绕农村“三变”改革,确定了“一企二业三转”的“123”工作思路。即按照村企合一的模式,创办一个企业统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各个要素;全力发展两个具备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着力推动农民身份上、就业方式上和管理方式上实现三种关系转变。
“刺梨种植基地上班,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有活路。”纳傍村村民钟跃芬乐对留在家中又能挣钱很满意。
广顺镇鼠场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576户2543人中贫困户就占了313户1228人贫困发生率达25.48%。
2016年4月,长顺县审计局干部余芝荣主动请缨,来到鼠场村当起了村第一书记。刚到鼠场村,群众对这个看起来稍显文弱的第一书记并不怎么看好,“是来混日子的还是来真心扶贫?”
两年的时间,余芝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鼠场村2543名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余芝荣的带领下,鼠场村以140亩集体土地入股成立了“长顺县强民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发展种植猕猴桃产业。余芝荣请求“娘家”长顺县审计局支援,帮助野洼冲组修了便民桥,向贵州省检察院请求帮扶,修通了三岔河到背后冲6.5公里的通组路。
从新疆阿克苏到贵州长顺,“扶贫”成为了李瑾梁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词。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校团委组织部长李瑾梁作为北邮派驻长顺县长寨街道杉木村的第一书记,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的人生便与杉木村1371名乡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与杉木村的脱贫攻坚征程联系在了一起。
“山青水秀、贫穷落后”,这是李瑾梁这位京城老师进村前的印象。杉木村是长顺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薄弱,全村没有任何地表水流,没有一处稳定水源,严重缺水才是杉木村最主要的致贫原因。
李瑾梁进村就遭遇了3个月的枯水期,看着村民家中干涸的水窖,地里缺水的秧苗,看着乡亲们盼着解决饮水问题的眼神,他真正的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要解决杉木的饮水问题、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两年的时间并不充裕,他要求自己必须沉下心、俯下身、动真情、做实事。
到村后,为了尽快掌握村情民意,他在到村的第一个月就走遍了全村105户未脱贫的贫困户,很快又遍访了全村348户村民,从刚来时完全听不懂本地话到现在已经能顺畅理解和交流。为了推动饮水安全工程,他和村支两委的同事翻山越岭的寻找水源,不到半年鞋子磨破了两双。他把个人车辆从北京运到村里作为工作车,更作为“便民车”为村民提供便利,他帮助贫困户办理残疾证,申请临时救助,宣传解释养老保险、新农合政策,在一件件小事中、在一次次家访中,村民认识了他、接受了他、信任了他。
通过踏实工作,李瑾梁从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团干部迅速转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在他的帮助下,杉木村党支部与北邮多个支部建立了“红色1+1”共建,在街道的2017年度考核中,杉木村获得了第一名。不少村民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展自主创业、主动谋脱贫。
李瑾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无人机、数据库、绘图软件等手段,制作了到组到户的脱贫攻坚示意图和村级信息数据库,利用作战图和数据库更精准更有效的落实脱贫计划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等扶贫政策,这套工作方法直观、科学、实用、高效,目前正在全县推广使用。
目前,杉木村依托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采取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的方式,发展了集中连片200亩辣椒、100亩生姜、200亩烤烟等山地高效农业基地,发展中华蜜蜂养殖150箱。
2018年3月份以来,长顺县这样驻村脱贫攻坚队共有82支1163人,分布在全县82个村居,主抓脱贫攻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贫困“调查员”、脱贫“辅导员”、解困“战斗员”和参谋“联络员”。(文 周宇航 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