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锁寨村曾是一个常年被“锁”在石漠化山中的布依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北面约5公里的城北街道辖区。这样一个“开门见山”的小山村,随着浙江省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被“解锁”了。
2014年以来,在宁波市北仑区帮扶支持下,锁寨村先后完成1800米进村道路改扩建、两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风雨桥建设和6000米园区生产道路建设。如今的锁寨村,平坦宽阔的通村大道让村民双脚不再泥泞,满山遍野的枇杷树鼓起了村民的腰包、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吸引了众多游客,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锁寨村的改变是贵州改革开放40年的农村缩影。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黔西南,40年如一日,以只争早夕的奋进之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黔西南的山水为画布不断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长卷。
山地旅游 黔西南有“位”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生态良好、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文化多彩,素有国家“公园省”的美誉。
黔西南州则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是黔桂滇三省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黔西南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含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万峰湖),有“兴义人”古文化遗址,万屯、交乐古墓群,贵州龙化石;还有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府试院、五省会馆、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遗址、何应钦故居、刘氏庄园等风景名胜。
360多年前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面对万峰林,发出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感叹。
“物以稀为贵,好山好水就是贵。自然生态、特色文化是黔西南州独特的资源禀赋。”曾到访兴义的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华语论坛报》社长张大卫感慨,生态优势明显,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大力改善的旅游交通和不断提升的旅游接待能力,使黔西南州显现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优势。
万峰林脚下的兴义市纳灰村,连绵的峰林,袅袅的炊烟,菜畦中的犬,木凳上小憩的猫,构成了人们对乡村所有美好的"眷恋"。沿着石头路踱步进入层层村舍,布依族风情民居映入眼帘,只一眼,就让人感受到在精致装扮的民族风情木屋中,透露着浓浓生活味。
”石墙、木梁、木梯、灰瓦,是我的田园印象,体现民族特点、农耕文化、乡愁味道,目的就是让游客能找到乡村的记忆。"。"90后"方文玺经营特色乡村酒店的想法。
在古朴的木屋坐着,很难想象曾经的落寞古院如今会有这等大变化,据方文玺所言,方家古院开办古院农家乐营业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假期更是一房难求。
"几年前,纳孔村村民大多还住着破烂瓦房。三岔河景区旅游热和双乳峰景区旅游热为纳孔布依古寨带来了经济效应。"据纳孔村支书郑继承介绍,"小、精、特、美的风貌赢来了大量游客,如织的游人让当地餐饮业、乡村客栈、布依特色小吃及民族服饰的经营与发展红火起来。"
贞丰县纳孔村是布依族聚集、依山傍水、民族文化丰富的村寨。近年来,纳孔村凭借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坐拥"好山好水"的"中国山地旅游慢城"贵州黔西南,已开辟出一条乡村旅游新路,以"山地玩都"建设为切入点,在乡村积极打造民宿经济,将深山里的村落与大都市的游客相连,撬动了旅游大市场。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传承农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田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通过向公众推介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抓住特点和亮点,用唯一性、差异化的东西来吸引人,留住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黔西南州长杨永英认为,发展大山地旅游,通过产业联动,用山地旅游带动体育产业、休闲产业、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域发展。
“云上贵州” 黔西南有“数”
通过数据比对贫困户信息,黔西南州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已对1925户“异常户”进行了核查,清退562户“贫困户”,有效确保了扶贫对象的精准。
2017年7月该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实现扶贫与公安、民政、住建等9个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动态比对,消除了部门间数据“孤岛”,精准了贫困户信息。通过贫困户姓名、身份证号或地区筛选等方式,一键查询基本资料、帮扶干部、帮扶计划等信息,为掌握信息提供便利。
通过数据实时自动比对,及时了解到贫困户是否有车有房、是否身患重疾无力医治、家中是否有子女考上大学、是否有人考上公务员等情况,实现预警提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失职失责、优亲厚友等问题进行问责,精准贫困户出入列;通过数据统计功能可以实时掌握管辖区域内贫困户致贫原因、脱贫指标、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等数据,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黔西南州在大数据建设中,充分发挥智慧金州平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为全州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两不愁三保障”进行监管,同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少填表,全方位、全过程助推脱贫攻坚和“新市民计划”,最大限度地惠及新市民,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黔西南州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长、黔西南州大数据筹备组组长龙声卫介绍说。
在已建成的“河长云”平台上,通过电脑上的一张图,可实现对河流、水库、山塘、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等14个项目进行实时监测,还可对河长台账、巡河统计、巡河动态等进行可视化监测,如某某河长何时在何地巡河等,都能通过平台监测到其动向。
黔西南州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结合辖区内河长制的管理特点,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移动监测等新技术,打造的河道保护监管利器——“黔西南州河长云”,有力地推动了河长制组织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实时化、准确化、公开化,为贵州省河长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黔西南州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积极培育和引导,已涌现出“淘手游”“贞丰一品”“普安红”“新滢工艺”“田园巴士”“晴隆羊”等电商品牌,其中“淘手游”的账号库存量和交易量均为全国第一,预计2018年交易额将突破10亿元,从成立至今业绩持续增长近300倍。这正是黔西南州以大数据助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数据经济占比、推动电商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
目前,黔西南州已绘就大数据产业的蓝图和目标: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00亿元,带动旅游、大健康等其他产业的产业规模扩大1500亿元以上,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绿色生态城市园区,让大数据产业成为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脱贫决胜 黔西南有“路”
“以前,一家人挤在一间约为50平方米的老旧平房里,现在,我们住的是楼房。”罗远芳感慨,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惠民政策。
布依族妇女罗远芳现居住在贞丰县珉谷街道办珉城社区。像罗远芳一样,已有229户1297人从偏远的沙坪镇金山村告别低矮平房,搬进基础设施好、各方面都便利的珉城社区,就在家门口就业,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是搬迁群众最普遍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产定搬,让搬迁农户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珉谷街道办以巷诺小镇、轻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为依托,按照“新市民+工业园区+就业创业”模式发展产业,在珉城社区设置120个商铺和315个农贸市场摊位,通过超市、餐饮、建筑工地、公益性岗位等吸纳新市民就业2316人。
”‘新市民’培训是我们引导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的重要方式。”珉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国燕说,珉城社区有了党支部之后,以每栋楼作为一个党建网格,由搬迁群众、入住企业共同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珉城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新市民讲习所、就业培训中心等,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市民”这个角色。
进珉城社区服务中心,志愿服务、计生服务、党员示范岗等8个窗口十分显眼,社区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搬迁群众协调处理事情。服务中心的建立,为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搭建了桥梁。
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是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认为,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解决扶贫攻坚里面最困难的一部分人口的一个有效手段。
近年来,黔西南通过运用“四方五共”融合式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四方五共”是黔西南州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运用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工作方法。四方是指项目各参与方,包括政府、群众、企业、社会力量,五共是指各参与方在项目实施中的共商、共识、共建、共享与共担。
“‘四方’实际上是指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于扶贫攻坚,‘五共’是在各参与方中寻求最大的公约数,使各个参与者利益最大化,达到共赢的目的。”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乔仁毅认为,“四方五共”把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把易地扶贫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不仅使异地扶贫能够搬得出,而且能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发展。
黔西南州结合地方实际,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标,以“七个搬出”(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倍增、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为工作要求,依托“搬心、搬神、搬产、搬家”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迁出地、安置地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整合,确保搬迁移民在新家园留住“故土情”,体会“乡愁味”,增强“获得感”。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种植蔬菜,有没有科技含量效果大不一样。”贵州省册亨县者楼街道办羊场村,二十余年来靠种植早熟蔬菜,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曾经饭都吃不饱的贫困村,如今依靠科技扶贫种植早熟蔬菜脱贫致富,大部分人家盖起了新房,一部分人还购买了农用车或小轿车。
羊场村地处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东面,是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寨,是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产业的专业村。
“穷则思变,作为一村的当家人,总要想办法让家人吃饱饭。”村支书岑南光说,册亨县者楼河河谷日照丰富,气温适宜,全年无霜期达34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非常适合种植早熟蔬菜。“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带人到临近的黔南州罗甸县学习早熟蔬菜种植技术后,回来便开始试种早熟蔬菜。”
在岑南光等人的示范带动及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的政策支持下,羊场村早熟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最初的4亩到100多亩,再到现在的1800多亩,品种也从最初的单一化逐步走向多样化,有辣椒、西瓜、棒豆、茄子、番茄、黄瓜等。
最近这几年,每到4—6月份早熟蔬菜上市季节,外地商贩就直接开车到农户的田边地头收购新鲜蔬菜,价格也比较可观,一亩早熟菜可收入5000元左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者楼模式”。
在羊场村的辐射带动下,册亨县早熟蔬菜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册亨已经形成沿者楼河河谷地带72公里的蔬菜长廊,早熟蔬菜生产覆盖了册亨县6个乡镇,“者楼模式”已成为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之一。
黔西南州地处石漠化山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为了帮助黔西南州加快发展,1990年,国家有关部委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在黔西南州启动了“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20多年来,统一战线建立试验区联合推动组,全力帮扶黔西南州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成为了“多党合作、智力扶贫”的生动实践,促进了黔西南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