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报道(杨云):“以前进出村的路都在山上,坑坑洼洼、又陡又窄,遇上下雨天,滑溜溜的,不小心就摔跤。”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大地组村民周大相说。久困于“行走难”的周大相对路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和理解。
改革开放40年来,历经土路,石子路,水泥硬化路,平整的道路一步步修到了周大相的家门口。看着水泥路旁边的羊肠小道,周大相十分感慨,“改革开放,山乡巨变。”
石板村大硐组是一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庄,距离集镇10公里,海拔高度1360米。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硐组村民住的是茅草屋、土墙房,一条崎岖山路从村口向外延伸。 1978年之前,大硐组没有一条好走的路。
说起当时的路,74岁的石板村村民唐国富记忆犹新。“路太难走了!” 唐国富说,“出趟村满脚泥土,让人身心疲惫。”据唐国富回忆,因为道路不通车,村民居住条件差,整个村组都是茅草房。
大硐组村民唐英文记得,因为路不好走, 很多家长不放心娃娃走山路,大硐组的娃娃出去读书的很少,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帮助父母种庄稼最安全。路难行,不仅制约了村民的出行,还禁锢了村民的思想。 1982年,在大队支书唐英雄的带领下,大硐组村民60余人自带镰刀、钢钎、锤子、铁锹修路,经过1个多月努力,才有了第一条两人可以并行走的土路。
2016年,随着贵州“组组通”交通建设工程实施,大硐组的泥巴路全部变成了硬化路,才终于从“山里面的村落”变成了“大路边的寨子”。摩托车、轿车,如今出现在大硐组的村民家里,求学、务工的大硐组村民也越来越多。
格道村坳上组过去是著名的“穷山沟”,出行没有水泥路,仅有的一条毛路弯多路陡,布满碎石、沟壑,群众出行苦不堪言。“现在打着光脚板也可以去赶场了。”长顺县鼓扬镇格道村坳上组万其昌指着脚下硬化了的水泥路笑呵呵地说。
长顺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由村到组不断深入,长顺的交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供图 长顺县委宣传部)
改革开放40年来,长顺县围绕高速公路、国省道、通村通组路的建设,不断补齐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目前,长顺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库有764个项目共计1355.9公里,总投资8.14亿元。2018年,长顺计划实施860公里,总投资5.16亿元,实现483个村民组通硬化路目标;2019年,计划实施230公里,总投资1.4亿元,实现138个通硬化路目标。
近年来,长顺县始终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全县干支匹配、内联外通、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开放型交通路网,推进一批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路网建设。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公路为依托、村公路为脉络的开放型公路网结构,实现了县域内“30分钟上干线、1小时上高速”的开放型交通网络。
目前,长顺县正在重点推动都香高速、贵兴铁路、花安高速与都香高速连接线、代化至板当连接线、威远至好花红连接线等一批外联通道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过境长顺G321、G354、S209及县内的X981、X979等一批内联通道,全力构建“四高一铁、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体系。
如今,长顺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由村到组不断深入,长顺的交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20余万长顺群众正享受着交通改善带来的“行走福利”。练就一双“铁脚板”,不及修好一条出山路,已经成为长顺官方和民间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