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新塘村,青贮饲料加工厂的工人正在紧张作业,广场的四周,堆满了已加工打包好的青贮饲料。“这一片菌草地,在种植菌草之前,大多是荒坡,只有少数地块种植了玉米。”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新塘村,紫云自治县新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正伟指着一片绿悠悠的菌草地说。
2017年,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紫云自治县新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把村民闲置或者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土地整合,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8000 余亩流转土地全部统一种植了经济价值高的菌草,已全部种上生态菌草。“仅卖菌草一亩地产值能达到30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青贮饲料或者发展养殖业,产值还会更高。”刘正伟补充说道。
板当镇属于贫困山区,人多地少,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有限,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山地农业发展受土地资源、水资源约束明显。“现实环境已不允许板当镇依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代价来换取农业经济的增长。”板当镇党委书记聂雄说。
穷则思变,困则求新。近年来,板当镇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推行“山上+林下+水底”的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菌草、生态猪、杜泊羊、生态鱼、林下鸡、食用菌等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以全镇种植的8000亩菌草为基础,进行二次加工为青贮饲料及食用菌棒,再利用青贮饲料进行全镇生态猪、杜泊羊、生态鱼、林下鸡的养殖,最后利用养殖场粪肥及食用菌棒废料加工成有机肥料,再次循环作为菌草种植施肥。
“菌草加工成饲料可以用于家禽畜牧渔产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及时回收可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可循环利用作为菌草种植的肥料,大小循环‘环环相扣’,有力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刘正伟介绍说,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减少畜牧养殖粪便的排放,降低对空气、土地资源的污染;另一反面,在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精加工让粪便及废渣变成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药使用量,促使农产品质量提高,减少了农产品污染,解决了农村粪污“无处安放”的现象。
“通过探索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我们实现了土地、资金、劳动力聚集,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生态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板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匡永豪说,“板当镇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粗放向集约转变、自给向市场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目前,板当镇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建成生态养鸡场40个,养鸡规模达到 50 万羽,现已投放 5 万羽;建成生态养羊场 7 个,现已投放饲养杜泊羊502只;建成生态养鱼场8个,现已投放饲养生态鱼2吨;建成菌草加工厂1个、有机肥生产加工厂 1 个、菌棒生产厂1个,形成了集菌草种植,生态鸡、鱼、羊养殖及青贮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带动200多当地农民就业。
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板当镇在推进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增加了农民的地租收入,通过企业务工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通过入股分红增加了分红收入,通过“反租倒包”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拓宽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现在来养鸡场干活,一个月工资有2200 元,还管两顿饭。”村民李英说,以前一到冬天就在家闲着,如今家里的两亩多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流转费1500元,加上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紫云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