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6户小寨人家的“光明使者”
贵州日报  2019-01-16 16:10:35

  电站边长大的孩子与电结下不解之缘,张伍出生于1972年。1975年,张伍3岁,与他家相邻的义中电站建成发电。

  小时候,张伍常去义中电站站房玩耍,听发电机呜呜呜的轰鸣声,看仪表上抖动的指针,闻着一股子说不清楚的钢铁味道、机油味道。导流渠、溢洪口、水坝、闸门、水轮机、发电机、油温、转速、电压、负荷……来自发电房里那些师傅的词汇,就这样楔入了小小少年的心灵。

  从小在电站边长大,张伍对电站以及电站人有着特殊感情,每次电站遇到危急,他都会挺身而出。10多年前的一天深夜,电站的一个刺耳声把梦中的张伍惊醒。“我都睡着了,这个声音突然响了起来,我侧着耳朵细听,觉得像是电站发出来的,就赶紧披衣起床,直奔站房。到了那里我终于确认,声音来自水轮机,好像是什么东西裹在涡轮叶片里了。”值班人员当然也发现这个反常声音,正现场确认。张伍赶到时,值班人员确定关闭水闸。值班人员是女生,力气小,张伍主动请缨,抱着闸门上的转盘一圈一圈转,转了几十道螺纹,到底把闸门放了下来,奔腾的流水这才安静下来。

  流水截住,随后赶到的维护人员从水轮机叶片里抠出一坨锈铁——原来,上游闸门上的一块锈铁掉落,随水进入水轮机,吐不出去,在强劲流水中反复击打涡轮叶片。“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毁了水轮机,那个时候,我就懂得,发电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池。”

  那时,张伍只是一个农民。又一次,女值班人员处理发电机机组冷却水时出了点状况,水势太猛,不堵就会水淹站房,水淹站房的最严重结果是传导电,从而导致大面积的灾难。没任何人帮忙,女值班人员只好进入冷水中,用身体堵进水口,同时声嘶力竭地呼救。张伍听到呼喊,急急忙忙跑到站房,关了闸阀。这时的张伍,仍然只是电站旁边的一位普通邻居。

  2008年初,义中电站改造,张伍接手改造活。此间,他的一项建议为电站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得到了纳雍供电部门的认可。发电机机坑处,常常伴有积水。积水多了,影响安全,得用泵抽,值班人员深更半夜也得起床抽水。改造时,张伍建议增加一个装置,使积水能够自排,省了力,更重要的是省了心,保障了安全。“就因我和电站有这么多渊源,2008年下半年纳雍供电才把我招到供电部门,起初当电站副站长,后来当站长。那一年,我36岁。”

  2015年,张伍调纳雍供电局乐治供电所,负责沙包片区的供电,接过了老供电人李发奎服务小寨的“接力棒”。就这样,张伍完成了从“发电人”向“供电人”的角色转变。也是这一年,张伍第一次上到小寨,“当时感觉小寨像挂在山顶上,离天似乎只几丈,我几乎是贴着地面,一步一步匍匐着爬上去的。”张伍说,以前管机器,只要懂调峰调频,值班到位,谨小慎微,“洪水不漫沟、电机不拉瓦,就行了。”现在,“管”的是用户,担子更重了,“服务上任何一点不过硬,都有损供电形象。服务就要有个服务的样子,不能掉链子,更不能丢脸。”

编辑: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