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八景”与“九门四阁”是贵阳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最佳代表之一。在政协贵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民革贵阳市委员会就此集体提交了《关于恢复“贵阳八景” 重现“九门四阁”的建议》的提案,希望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该提案人之一的滕晓君委员经过调研发现,贵阳历史上有“明初贵阳八景”、“清初贵阳八景”、“民国贵阳八景”,其中,“民国贵阳八景”根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阳市指南》记载,此八景为“甲秀楼”、“翠微阁”、“鳌矶石“、浮玉桥”、“涵碧潭”、“芳杜洲”、“海潮寺”、“武侯祠”。
“九门四阁”,包括六广门、洪边门、东门、次南门、威清门等“九门”及灵关阁、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四阁”。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近, 一些“贵阳八景”的具体位置无从确认;贵阳老城墙和“九门”更是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中,“四阁”仅余文昌阁静置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修缮、恢复。
在提案中,民革贵阳市委员会建议,首先应在综合“明代、清代、民国贵阳八景”等24景现状的基础上,选出尚存且最有代表性的八景,作为“贵阳八景”来恢复、打造,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恢复。同时,加强对现存文物景观周边环境的整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其次,针对“贵阳八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式。(作者 成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