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村肉牛养殖基地 摄影 杨云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杨云):“人多地少,劳作成本高,村无产业百户贫。”4月26日,铜鼓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尚会在走组串户的间隙向来铜鼓村调研扶贫产业的记者和扶贫干部介绍起村里的扶贫工作。“村里无砖房,客来无好凳,想吃带肉饭,除非过新年。”这些当地顺口溜生动形象地反映该村曾经贫穷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政府反贫困力度不断加大,铜鼓村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铜鼓村辖6个村民组,有358户1382人,2017年以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290人,贫困发生率为20.9%,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两年,生态脆弱的铜鼓村在大力发展柚子、油茶、蔬菜等产业同时,利用淇滩镇是沿河最大的肉牛市场交易中心的优势,将养牛培育成了致富龙头产业,成功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2017年底整村已经脱贫出列。目前,铜鼓村贫困发生率为1.95%。
据了解,铜鼓村抓住东西部协作扶贫契机,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江苏省张家港市8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60万元扶贫资金,按每户7843.14元量化到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体入股贵州沿河梓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村里扩建的肉牛养殖基地,以“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分红方式运行。2018年,铜鼓村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以前,靠种植三亩荒坡农作物生活,收入很低。如今,荒坡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受聘到养殖场务工,每月有2500元工资。”铜鼓村养牛户杨秀宝说:“现在不但有了稳定收入,还在银行有了人生第一笔存款6万元,真正是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
目前,铜鼓村肉牛存栏200余头,养殖牛和猪在30头以上的大户已有12家,并带动贫困户18户。同时,村里用缓坡种草养牛,用牛粪种蔬菜或培育经果林,已走上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还是这山这水,村民的思想认识变了,家和村庄也跟着改变。” 铜鼓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尚会介绍:“最近两年,村里建强基层党组织,紧抓党建扶贫党员引领核心作用,发挥乡村能人返乡人才示范带动作用,院坝会、田坎会、入户会拉近了党员干部扶贫干部与村民的距离,干部群众一起分析致贫原因,探寻脱贫致富办法,才让‘扶贫牛’模式获得推广实施,村里的‘牛算盘’越拨越响,村民的‘牛生意’越做越好。”
铜鼓村肉牛养殖还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8年,肉牛养殖公司与铜鼓村签订青贮玉米种植100亩,肉牛养殖公司负责按500元/吨进行回收,每亩地种青贮玉米可达5000斤,收入可达2500元,每户种2亩地,一季可以收入5000元,青贮玉米一年可种植两季,户均可增收10000元。
民有志则乡村兴。从茅草屋、泥巴路到美丽的新农村、整洁平坦的硬化路,铜鼓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新中国70年发展的时代印记,铜鼓村的改变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脱贫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