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人民网贵州频道策划推出“寻找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将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人民网贵州频道首页、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贵州民间匠人匠心,记录在时代变迁中非遗文化的现状,关注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在“工匠精神”中感受磅礴的文化力量。今日,推出第四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制作代表性传承人王菁的相关报道。
头缠蓝色布,身着青色衣,搭配蓝黑色百褶长裙,腰间系上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翘鼻子满绣花鞋,这是布依族妇女常见的穿着。“一套服装要经过纺纱、织布、蜡染、扎染、挑花、裁剪、刺绣等数十道工序,做成一套衣服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贵州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菁说,这看似常见的服装制作过程异常复杂。
除了创业者的身份外,王菁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王菁竭尽所能,通过开服装厂、办培训班、成立大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让布依族服饰制作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助推布依民族特色产品逐渐走向世界。
作为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姑娘,王菁从小穿着奶奶和妈妈缝制的衣服长大。小时候,每当长辈们聚在一起做衣服时,王菁就会搬着小板凳在一旁观看。五颜六色的针线在长辈手中游走,一拉一推、循环往复,各式各样的图案绣成,栩栩如生。当时,年仅10岁的王菁憧憬着长大后也要有一双巧手,绣出漂亮的衣服。上大学后,王菁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
1993年,王菁从北京毕业后回到贵州,在安顺蜡染厂工作,当了4年的服装设计师。“从小穿着布依族服装长大,我对民族服装更加偏爱,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服饰制作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布依族文化,爱上布依族服装。”王菁说,从蜡染厂辞职后,她带上2个学徒、3台缝纫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布依族服装根据用途分为五类,当时我们做的主要是团体演出这一类,由于人手不足,完成一套衣服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客户等不及就直接在工厂订货了。”尽管王菁的服装制作精良,但创业之初困难重重,收支基本上是入不敷出,“当时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次偶然的外出,王菁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王菁看到布依族村寨里的妇女会织布、蜡染、刺绣等基础工艺,把她们组织起来既能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加她们的收入。于是,王菁对这些布依族妇女进行全面培训,开始有了新的订单。由于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王菁的服装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2005年,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发挥优势做好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培育了少数民族青年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裁剪师、手工盘扣师等技术骨干100多名。10余年来,王菁带领徒弟、学生、员工坚持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一批批布依族服饰、民族床上用品、民族传统工艺品走向市场。
此外,王菁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黔西南州2000余名布依族妇女进行了系统培训,教她们学习掌握土布编织、手工刺绣及民族服饰加工、蜡染、民族工艺品制作等技术。同时,为保护布依族文化,王菁还成立博物馆,用于专门收集布依族物件,传承布依族文化。除征集传统的服饰外,该博物馆还收藏古老的布依族银饰、鞋、帽等艺术品,目前已有400余件藏品。(作者 王秀芳 孙远桃 龙章榆 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