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世界茶源地,无可争议。”中国古茶树研究权威专家虞富莲日前在中国古茶树群高峰论坛上“盖章”。针对该话题热度不断攀升现象,6月29日,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副教授,贵州省古茶树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牛素贞博士。
牛素贞博士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参加TEXAS A&M PLANT BREEDING SYMPOSIUM学术会议
“除了大家公认的茶籽化石能佐证贵州是世界茶源地之外,实际上从进化观点看也能佐证这一事实。”牛素贞说。
牛素贞详细向记者解释道:“茶组植物中子房5室的种如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厚轴茶(Camellia crassicolumna)、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等具有单生花和粗壮直立的花梗,萼片、花瓣、果实、种子等均较大,多为乔木型或小乔木型并有宽大革质的叶片,它们代表了茶组植物早期分化的原始种系。”
原始茶组植物演化线路
据此推测,原始茶组植物分两条线路演化,一是从子房5室的原始茶组植物向子房5室、无茸毛的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演化,再由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向子房3室、无茸毛的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演化;二是从子房5室的原始茶组植物向子房5室、具茸毛、大花冠的厚轴茶(Camellia crassicolumna)、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演化,再由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向花小子房3室、多茸毛的茶(Camellia sinensis)演化。
“较原始的5室茶组植物在贵州43个县均有分布,其中17个县分布有5室茶组植物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自然群体,其他26个县也有零星分布,这充分说明了子房5室的原始茶组植物源生于贵州,加以佐证了贵州是世界茶源地这一事实。”
“世界茶源地”这一明确的身份,无疑为贵州茶品牌宣传、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牛素贞认为,打响这一金字招牌,无论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是资源所在地人们至上而下会更加有意识地重视、保护古茶资源;同时还会推动发掘古茶区域的茶文化,让茶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继而为贵州的茶产业插上翅膀,引领贵州茶产业发展。
实际上,为维护“贵州是世界茶源地”这一金字招牌,贵州早就在“里子”上下了真功夫。
据介绍,关于古茶资源保护,早在2017年9月,贵州便正式实施了《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贵州省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为古茶树立法的省份。其中,该条例认定对100年以上的古茶树加以保护,对此,牛素贞希望再加大范围保护茶资源,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认定一批古茶园,让该区域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免遭破坏,促使古茶树及其后代与伴生物种协同共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更有利于原产地资源的保护。
第二,加快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任何生命体遵循生存消亡的自然规律,古茶树也不例外,种质资源圃能有效避免因古茶树的消亡而资源消失现象;加强对原产地保护,除认定一批古茶园外,野生茶树群的认定也将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
种质资源是一个战略资源。牛素贞博士阐释道,也许目前我们还看不到它的利用价值,但等几十年、几百年后,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方向改变了,那么它的利用价值就可能凸显出来,便可从中筛选出一些适应特定时期的具有极高价值的茶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来的利用价值便无法体现。
第三、利用实际上是最好的保护,从它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引领价值出发,合理利用。只有合理的利用古茶树种质资源,才能把资源不断地保护下来。就目前来说,应把能够利用的茶资源以科学的手段来保护,再加以利用,两者相辅相成。
针对利用方面,牛素贞特别强调了“合理”二字,“所谓合理利用,便是要考虑茶树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年的轮次特点等,在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以利用。”(作者 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