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人工开关窗,控制各个大棚的温度、湿度,每个大棚需要一个人。现在只要在手机上一点,就能实现,一人能管10个大棚。”
7月5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看贵州媒体采访组,走进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参观采访。智能化生产数据控制中心,成为当天的一个采访热点。控制中心墙上并排的两块大屏幕,吸引住大家的目光。
智能化生产数据控制中心操作后台,是一台电脑
温度、湿度、光照、土温、土湿……各个大棚内部的适时数据,显示在左侧的大屏幕上,温度集中在18度到24度之间,湿度则在88%至90%左右;右侧大屏幕,是大棚内的监控视频,可放大查看其中一个大棚,也能同时监控数个大棚。
园区香菇基地负责人田仁富,正在通过电脑终端,控制和查看两块屏幕上的视频和数据信息,对大棚的管理作出妥善安排。
通过手机,也能远程管理所有大棚
“刚听说,有这么个系统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试用之后也觉得很‘惊艳’。”田仁富介绍,2018年10月份,该香菇基地首先拿出14个大棚来试验,联通“慧农云平台”,此后园区剩余92大棚陆续接入。只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手机,就能远程管理所有大棚,不仅劳动效率提高近10倍,食用菌的节约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也迈上一个新台阶。
操作演示:控制温度、湿度等
据介绍,自园区使用大数据后,它能模拟食用菌最佳生长环境,精确控制食用菌生长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参数,园区内的食用菌从以前一年种植一季,变为一年种植三到四季。在采摘上,以前生产一季,工人只能挣一份的钱,现在工人就挣三到四倍的钱。目前,木黄镇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辐射带动了凤仪、盘龙、五甲等15个村的村民就业。
操作演示:收拢内遮阳棚。
近年来,印江县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立足梵净山生态环境优势,把食用菌作为农村产业革命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木黄镇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菌种培育、菌棒栽培、食用菌的生长、销售等环节上,通过数据化来分析、处理,对食用菌的生产起到一个非常精准的作用,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发展。
园区香菇基地负责人田仁富,介绍大棚里的各种感应器
目前,印江已成为贵州省发展食用菌规模最大的县之一。2018年,全县发展食用菌1.5亿棒,产量10.8万吨,产值8.7亿元,带动7000余户2万余人增收,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带动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