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段红色故事,走一走毛泽东主席提着马灯走过的小道。遵义西行65公里,群山环抱下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别具一格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村里的老宅与崭新的新农村民居相依,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处处散发着“红色乡愁”。
游客参观芶坝会议会址 摄影 邓刚
“苟坝会议是在我家那老房子里开的。”苟坝村村监委主任卢朝久打小从父辈那里听了许多红军故事,那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他可以随口道来。
“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军队”等标语在旧宅墙壁上随处可见,虽然岁月的侵蚀已使当年清晰的墨迹渐渐褪色,但主人讲起当年的故事,依旧有声有色。
多年过去,当年的革命故事口口相传,当年的革命遗迹代代保护,以苟坝会议为精神内核的红色资源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苟坝村召开了苟坝会议,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续篇,是四渡赤水的关键点,是确立毛泽东革命生涯领导和指挥地位的历史起点。
“脚下走的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心中感慨的是当年红军的难。这次学习经历让我更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这段历史,红军长征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在苟坝会议会址,来自毕节卷烟厂二车间的党支部书记李超说,通过主题教育,给自己补足了精神的“钙”,散发着红色魅力的苟坝村让人感到不虚此行。
好山好水处处有,但苟坝会议是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敢于担当、坚持真理的红色经典与绿水青山、最美田园的生态文化,灿烂悠远、神秘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同组成了苟坝的文化特色。除了保护会议会址,建设陈列馆,怎样将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亟待开拓新思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播州区以苟坝会议会址为核心,规划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重点打造苟坝会议原址、会议陈列室、红军村、红军医院等景点,并配套建设便民村、服务区、商业街、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依托红色旅游,苟坝会议会址讲解员李吉梅见证了苟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低矮老旧的瓦屋到宽敞明亮的新居,家门前的道路从泥泞小路到宽阔大道,生活环境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
如今的苟坝村,干净平坦的沥青路纵横交错,远处山峦叠嶂,衬着近处村落加入红色文化元素的黔北民居,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紧邻苟坝会议会址的匠心园是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点,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了精准扶贫、兴业富民,在黔北民居基础上,匠心园结合当地实际,集合黔北民居与“匠心文化”“乡愁文化”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在其中植入了书香、养生、醋坊、油纸伞等匠心文化,将原有的单纯居住区转化为特色商业文化街,实现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
看着家乡因为红色旅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外打工20年的村民王树全回乡开起了农家乐。
正值午饭时分,王树全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他所经营的农家乐内,坐满了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刚开始办农家乐的时候还有点担心,想着谁会跑那么远来这么个小乡村旅游?没想到红色旅游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红火的生意让王树全笑不拢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依托当年的苟坝会议会址,苟坝村已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村落,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近几年,景区接待游客年均150万人次以上。今后苟坝景区将在红色旅游深度体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文化旅游处副处长龚阳表示,将持续通过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创业致富。(作者 李莹莹 肖知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