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国大踏步前进的省级样本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19-08-10 14:49:58

  国际在线贵州报道(杨云):“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92元、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8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中外媒体发布,70年来贵州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生动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孙志刚表示,贵州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70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00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这体现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展现贵州发展的多彩成果。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贵州被贴上的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不甘垫底,奋力攀高。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迈过百亿元、千亿元和万亿元三个台阶,经济增速连续15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8年半保持全国前三,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按老办法解决不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革命性的手段。

  “脱贫重任不分干群,人人出力目标明确。”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花溪乡党委书记王勇介绍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乡里在村民组组建了脱贫攻坚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发现、研判、解决问题工作机制。”2018年底,花溪乡脱贫出列。花溪乡的变迁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组织实施“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冬季充电”等,部署实施以农村公路硬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脱贫攻坚行动。

  为层层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贵州调整优化帮扶干部1260多人,培训村干部、帮扶干部12.7万人次,集中整顿400多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措施,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74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6%下降到4.3%,已有33个贫困县“摘帽”。目前,贵州仍有8542名驻村第一书记、4.3万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全面脱贫进行最后冲刺。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国土面积为喀斯特地貌,土地零散破碎,靠传统种植难以摆脱贫困。为此,贵州自2018年开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减传统农作物,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取得明显成效。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精品蔬菜种植协会会长张国平介绍说,目前协会蔬菜基地有近10万亩,这些土地以前多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效益低,种蔬菜后每亩净收益高出一倍以上。

  而在贵州一些喀斯特地貌地区,随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原来的“石疙瘩”正变成“绿色提款机”。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部分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在望谟县委、政府多年努力下,当地逐渐发展起板栗产业。如今,板栗正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助力万余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按照规划,贵州将对已确定的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石斛等12个重点产业加大扶持,采取超常规手段迅速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正逐渐发展壮大。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测算,贵州省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传统作物,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3079元。

  截至2018年底,贵州还有1721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出列。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要深入到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村,县委书记、县长要深入到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时,设立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支持1721个深度贫困村。当前,贵州正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打法不精准”专项治理,重新审核、逐村完善按时打赢方案,确保“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建成了近8万公里农村通组硬化路,彻底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年搬迁了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贵州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即将历史性地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近年来,贵州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领,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连续五年成功举办的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建成政务服务“一云一网一平台”,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广电蓬勃发展。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 “万企融合”,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十大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6.7%,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0%。

  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举办了10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强力推进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工程,在磷化工领域创造性地实施“以渣定产”,废渣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区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坚持不懈推进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贵州,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生态良好、山清水秀的旅游目的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为之骄傲的‘幸福不动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老百姓用之不竭的‘绿色提款机’。”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8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贵州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连续8年半位居全国前三位,2017年、2018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贵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贵州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组组通公路。贵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57%。贵州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三大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贵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孙志刚表示,贵州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70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00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及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编辑:杨云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