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将通组公路建设与当地旅游、农村产业结合。龙章榆 摄
当过工人、摆过地摊、做过老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津街道大竹村的马万江敢闯敢拼。2015年,得知政府鼓励返乡创业,他认准李子产业,毅然返乡投入20多万,栽下150多亩李树。
但农业不比做买卖,李子一年种下树,三年才能挂上果,近60万积蓄渐渐投完,曾经信心满满的马万江心里没了底:“山高、路陡、投入大,心里有点虚。”
忐忑之间,2017年龙津街道X6H2印江至刘家坨公路段升级改造,铺上了厚厚的沥青。同时,2018年底,一条5.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修进李园,并连接到山头的美女峰景区。
“借两条路带动,果园各项运输成本直接减少60%以上。另外,公路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自驾采摘销量占了总销量40%。”今年,果园第一年进入盛果,产了近8万斤,马万江初步算了一帐,销售额预计能到40万元。
心里的石头落下,他计划着继续扩大规模。“路修好了,农村也能有大产业。”他说。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交通“不通”制约着农村发展。铜仁市公路处处长朱永红说,对此,铜仁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并在交通建设中坚持优先安排拟脱贫摘帽县、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的公路建设。
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含农村“组组通”硬化路)21139公里。2017年底,铜仁2825个建制村实现100%通畅。2018年底,铜仁市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累计建成12103公里,让全市6060个30户及以上具备件的村民组通上了硬化路,农村地区交通彻底“通”了起来。
路修通了,还要管理好、养护好。今年6月,德江县复兴镇遭遇50年一遇的大雨,镇里不少道路出现大大小小的路方坍塌。但副镇长余洪芳记得,整个雨季车行各个村组,各条乡村道路仍然畅通。
一路畅通,得益于铜仁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在管理养护方面上,铜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实行村公路“乡镇领导领养,一般干部认养,村干部承养,村民一事一议共养”的四级管养模式。
针对责任“落地难”问题,铜仁采用“定人员、定时间、定路段、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包好路率”“七定一包”责任制,让农村公路有人管,有人护,修得起来,走得通畅。截至2018年底,铜仁全市养护农村公路里程达到 22268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6%。
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群众出行日渐便利。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依托农村公路路网,当地积极推进全域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并广泛应用推广“通村村”等互联网平台,解决农村“出行难”问题。
截至目前,玉屏自治县共建二级客运站(场)1个,农村客运站6个,公交站点125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6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11条。同时,投放客运车辆92辆,实现了建制村通客运率达100%,通公交车率达90.5%。“如今出门水泥路,抬脚就上车,出行环境翻天覆地!”瓮阳村64岁的向德菊回忆曾经脚走背驮的日子发出感慨。
农村公路是交通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却是农村发展的“最前一公里”。朱永红表示,通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铜仁市的一条条农村公路,连接国省干道,通向田间地头,成为农村群众的产业路、发展路、脱贫路、幸福路,为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作者 龙章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