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顺市:黔中崛起 谱写富美新篇章
贵州日报  2019-09-06 17:10:29

  9月5日,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4638万元上升到2018年849亿元,总量增长1831倍。现在,安顺1天创造的财富量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5倍。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安顺在推进脱贫攻坚,抓牢经济建设,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进展。安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力以赴打好打赢“四场硬仗”。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2684公里,解决9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8.2万余人。全市贫困人口从1986年的105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9.24万人,4个县(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3%,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经济建设成绩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2.5%、25.3%、11.8%,实现了历史性赶超跨越。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3.8:9.7:26.5调整为2018年的17.6:32.1:50.3。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井喷泉涌。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1991年,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的贯通开启了安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安顺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如今,安顺公路总里程达1.3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412公里,铁路里程达360公里,黄果树机场通航城市达11个。全市供水能力达8.5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破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光缆线路总长达9.5万公里,100%行政村通宽带。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天然气供应量达5100万立方米。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4年,安顺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后,以“新型城镇化+”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安顺与贵阳、贵安新区同城化进程,平坝、普定、镇宁与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加快,旧州镇、黄果树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探索出“一分三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安顺模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11年的32平方公里拓展到将近100平方公里。同时,加快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浪塘、小河湾、高荡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绿色生态迈向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完成营造林3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2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6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建成黄果树国家湿地公园、虹山湖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和一大批城市山体公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厚植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改革创新走前列。安顺素有开放包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人文精神。1978年,“南顶云、北凤阳”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塘约经验”,发放了全省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5%。安顺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省“1+8”重点开放平台之一。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674元,是1949年的3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61元,是1978年的81倍。提前两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三甲医院达3个,市、县、乡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全部实现互联互通。一批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格凸河攀岩、坝陵河跳伞、虹湖音乐季等文化体育活动初具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70年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300万安顺市各族人民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奋力谱写着新时代富美安顺改革发展新篇章。(记者 胡丽华 杨小友 金秋时 胡彪)

编辑: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