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认真抓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皂角产业,按照“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思路,集中优势发展皂角产业。目前,该县充分利用“织金皂角”被列为全省十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以及皂角精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的有利契机,引进浙江三多公司、沁心源公司,成立皂福万家公司,分别牵头实施皂角种植,目前全县皂角种植达52万亩。
猫场镇新寨村村民彭国祥没有想到,自己当初随手种下的两棵树,如今已经“儿孙满堂”。
出生于1952年的彭国祥清晰地记得,种下这两棵皂角树时,自己才15岁,当时正在念中学。皂角树能赚钱,这是多年以后的事。
皂荚是皂角树所结的果实。当时种皂角树,仅仅是因为皂荚用来煮水,洗发能去屑止痒、洗衣可除污祛渍。
“现在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彭国祥伸手抱了抱其中一棵皂角树,抬头看着满树密密匝匝的皂荚,思绪回到多年前。
1974年,彭国祥中师毕业后,在当地新果小学任教,有了一定的收入。结婚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总是让一家人入不敷出。
那个年代,走南闯北做山货生意的猫场镇村民学会在皂角籽中取出皂角精销往东部沿海地区,彭国祥的两棵皂角树每年能为他带来600多元的收入。“钱虽然不多,却能解决柴米油盐的费用。”
“去年,这两棵树的收入达2万余元。”树,逐年长大;荚,越结越多;生活,越过越好。“工资由刚开始时的每月几十元增加到了现在的7000多元。”如今,彭国祥家的3间土墙房变成了两栋两层的小楼房,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目前,彭国祥的两棵皂角树因长势良好、硕果累累,获得了很多皂角苗培育人士的青睐。这两棵树也成了当地皂角产业发展传承的“母亲树”,彭国祥因此感到非常自豪。
彭国祥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3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猫场镇已成为全国皂角精产业加工集散地,全县从事皂角精加工的企业有120余家,仅猫场镇注册登记的就有95家。经统计,该县年采集加工皂角籽3000余吨,年加工皂角精1000余吨,年销售总额3.24亿元以上,利润6480万元以上。
“皂角精已成为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法宝。”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介绍,从皂角籽中剥出完整的皂角精是一项“精细活”,目前还没有机器可代替人工,只能用手剥。目前,全县皂角精每年的加工费达4800万余元,受益农户6000余人。
皂角精能挣钱,种皂角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猫场镇村民刘忠贤退休后,便自发种起了皂角树。“皂角树浑身是宝,除了能结皂荚,它的刺也是一味名叫天丁的中药,每斤能卖40多元。”去年,刘忠贤靠着皂角精和皂角刺挣了4000余元。
刘忠贤说,种皂角树虽然前三年看不到效果,但第3年至第5年亩产皂角刺6到10公斤,每年亩产值为600至1000元;丰产期亩产皂角刺100公斤以上,亩产值5000元以上,同时亩产皂荚1100公斤,可加工皂角米110公斤,亩产值8800元以上,种皂角树可谓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文 王春府 张云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