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此二书是民国时期贵州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花溪闲笔》是吴鼎昌主政贵州时的经验总结和感想,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行政思想、做人做事的风格。他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人力发展”“官员选用”等行政理念,在当时颇有前瞻性。
《贵州民政十讲》由时任贵州民政厅厅长的谭克敏口述、其主任秘书曹源松记录。本书系统地记载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贵州县级政府行政运转的各方面情况,以及改良行政的一些设想。1946年,由贵阳大刚报报社印行该书,是大刚报报社编印的“大刚丛书”系列。
特色亮点
抗战时期贵州行政管理的重要文献,民国地方要员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吴鼎昌,字达诠,原籍浙江吴兴,1884年生于四川华阳县。清末秀才,曾任民国《大公报》总办,著名实业家。1937年11月至1944年12月,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贵州全省保安司令。主黔期间,主张“省政的关键在于县政”,大批任用贤能,重视民生,发展教育,对贵州的建设功勋卓著。著有《赣宁战祸之原因》《中国经济政策》《花溪闲笔》等。
谭克敏,字仲谦,又字时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0年12月,谭克敏奉何应钦电召回乡,就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任民政厅长期间,不受权贵干扰,任人唯贤,举荐并考核各县县长任职。在其任期内,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理顺与基层职能部门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人力、物力的压力。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贵州大学和贵州银行的筹建。
荐读小语
在首批出版的《贵州文库》中,《花溪闲笔·贵州民政十讲》比较特殊,它是两部文献的合集,属于民国时期的重要文献,书中内容多与贵州行政管理有关。如果从书面意思理解,《花溪闲笔》似生活记录,《贵州民政十讲》则像学术报告,若读者真这样认为,那真是辜负了这两本书的内容和价值。
人们常常说,读懂一本书就读懂一个人,《花溪闲笔·贵州民政十讲》也无异如此。尽管二书不是人物传记、小说故事,但剖开文章的内核,也能从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找到作者镶嵌在其中的精神文明和自我价值。之所以称两位作者为“传奇人物”,不仅是因为此二书背后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更是因为作者本身有浓烈的传奇经历和精彩故事。难得的是,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当我们翻启这本合二为一、被后辈评价为史料文献的书籍时,都能从中感悟到“传奇”的魅力。
《花溪闲笔》作者吴鼎昌何许人也?他是民国时期身跨金融、新闻、政治三界的银行家、报人、政治家。从商,他是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主持成立了四行联合经营事务所和四行储蓄会;从媒,他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新记《大公报》的三巨头之一;从政,他两度为官,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曾提议联合出资500万元在上海跑马厅北面建造一栋24层的摩天大楼,即上海国际饭店。《花溪闲笔》便是他主政贵州时的经验总结和感想,书中他提出了卫生、禁烟、军训与体育、正风俗、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可谓是远见卓识。
《贵州民政十讲》则是由时任贵州民政厅厅长的谭克敏口述、其主任秘书曹源松记录。谭克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过兵、打过仗、任过校长,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才子,1940年至1944年担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所著的《贵州民政十讲》系统地记载了国民政府时期贵州县级政府行政运转各方面的情况,讲述了作者多年从政的感受,提出了许多有理有据、一针见血的尖锐问题。字里行间,体现出这位“传奇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典型做法。
历史如大浪淘沙,总会为人们留下“珍珠”,这样的珍宝我们称之为“史料”。史料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为后辈“存档”,保留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看,这两本书已完全实现目标并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升值”。传奇永不会过时,不知当你翻阅启读这本书时,是先“读人”还是先“读书”呢?(记者 向秋樾 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