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山门打开内外畅通 工业崛起强筋健骨
来源:贵州日报  |  2021-06-08 10:19:14

  连日来,位于凯里市炉碧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每天从公司运往全国各地的氧化铝达到3000吨以上。

  “今年以来整个工厂都在满负荷生产,公司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该公司总经理邱林说,“全年预计氧化铝产能达100万吨,工业产值28个亿,销售收入全年预计达35亿元以上。”

  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的贵州煌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也是一片忙碌。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改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环保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国际最领先的重结晶碳化硅内燃机颗粒捕集器后处理装置专用载体核心生产工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企业,而同类型的产品,全世界只有2家能生产,另外一家是日本的企业。

  以技术作为敲门砖,煌缔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一炮打响,欧洲市场、中东市场以及日本市场纷纷向煌缔打开大门。“目前,煌缔科技主要海外客户包括德国戴姆勒、日本松下公司、英国CP公司等。”公司董事会秘书申立丰告诉记者。

  回首来时路,实属千辛万苦。凯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城仅有一户以木炭为燃料的电灯厂,照明不足100户。到如今,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本地优势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为主导,生态特色食品及酸汤产业为品牌,基础材料产业为存量,大数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为增量,大健康医药产业为特色的新型现代工业体系。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始终坚持“工业强州”战略不动摇,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初步构建了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在黔东南的发展轨迹中,交通的跨越发展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工业经济在交通的发展中实现了多次“重围”突破与进阶,两者交织出经济的腾飞跨越。

  2000年,贵新高等级公路麻江段建成通车,黔东南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5年黎平机场竣工通航,黔东南始有民航机场;2014年,建成白市库区四级航道50公里,改写了黔东南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同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黔东南进入高铁时代。

  短短几年,黔东南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内畅外通、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如虎添翼。“十三五”以来,全州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目前全州共有29个工业大类;全州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年均增速6.2%,实现工业增值税60亿元,解决就业16万人。

  如今,依托资源禀赋和交通优势,黔东南从产业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等环节加快重点产业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工业产业。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发展重晶石及钡化工为主的现代化工产业;以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部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发展打火机及零配件、服装服饰、文体用品为主的优势轻工产业;以发展银饰、刺绣、蜡染产业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以发展酸汤、茶叶、油茶、酒类加工为主的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以发展木材加工、石材加工、陶瓷制造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发展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以发展火电、水电为主的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产业;以发展铝、铁合金、棕刚玉和新能源为主的基础材料等十大重点工业产业。

  “十三五”期间,丹寨金钟工业园区被列为省“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培育园区、装备制造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十大样板示范产业园之一;镇远黔东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省级绿色试点园区、白酒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现为黔东南高新区)被评为省第一批(10个)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医药及食品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炉碧·煤电铝产业基地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充满活力,黔东南工业经济正爆发出强劲的创造力和驱动力。

  未来几年,黔东南州将围绕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打造最优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相互配套、聚集发展。加快推动铝加工、玻璃、钡化工、木材加工、铅酸电池、生态特色食品、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民族医药、数字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