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报道(记者 杨云)“乌江水美两岸青,渔家上岸种金果;幸福生活哪里来?绿色发展是原由。”7月5日,已经上岸发展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渔民李红旗感慨,“以前沿江一些企业违规排污,江边臭气熏天,见不到什么水鸟,江中鱼也少了。现在政府引导沿江居民种植生态涵养林,渔民上岸‘换饭碗’发展生态农业,思南乌江变好了,变美了。”
垃圾清理船巡航乌江 摄影 杨云
2017年,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陆续开展,贵州全面压紧压实责任,成立省级禁渔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各级政府设立禁渔工作专班,全力落实禁捕退捕工作。截至目前,贵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内所有渔船全面实现退捕,2000余名渔民转产上岸,转产就业率100%。
近年来,贵州打响了一系列组合拳,在乌江流域推进实施《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乌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切实加强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治理、精准治理,全面推动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2018年以来,乌江水质优良率均为94.7%,已无劣Ⅴ类水质断面。2020年,干流水质已达到Ⅱ类标准,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8.5%,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山清水秀的美景正徐徐铺展。
一直“靠山吃山,临水就水”的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高山镇洋山河景区村民,对木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以前滥砍滥伐、诱捕动物的现象经常发生,洋山河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富了一时财路,毁了子孙活路。”近年来,为保护洋山河景区生态环境,当地政府积极动员周边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洋山河再次“披绿”,生态环境变美了,来的游客多了,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懂绿”了,不断加入到保护洋山河生态环境的队伍中。
思南渔政人员巡航乌江 摄影 杨云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通过多年的努力,一度鱼虾绝迹的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金厂河,变得清亮明洁,山坡上树木葱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区域性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金厂河的水质达到国家水质一级标准。山青了,水净了,村美了。当地村民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打上了“生态牌”,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苦甲天下”这一说法曾让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全国闻名”。曾经的海雀村土地贫瘠,村民只能用树丫搭起“杈杈房”。由于当地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黄沙漫天,每当狂风骤起时,村民居住的“杈杈房”经常被大风吹倒吹毁。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地区的人民开始了新的探索和突围。时任海雀村村支书的文朝荣决定抓住政府免费提供树苗的机会,带领村民上山植树造林,在10000多亩的荒山上种下华山松、马尾松。
“父亲不仅自己要干,还坚持要我们几个儿子跟着他一起上山干,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跟随父亲文朝荣治理生态多年的文正友说,“如今,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左右,并被全国绿化委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贵州加快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整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油茶、竹子、茶叶、核桃、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生态富民产业,以及林药、林菌、林禽、林菜等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贵州绿色实践,也保障了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不走资源消耗、粗放扩张、发展独大的老路,而是选择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新路,经济建设以绿色发展为行动指南,产业选择以生态为根本遵循,创富路径以和谐共生为旨归,不断探索创造绿色的深刻变革,进行包括资源、技术、资本、制度等多重要素的重组。在贵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位居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