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到民营企业上班,竟然还能给事业编制?这是真的。12月8日,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推介会召开,有参会的企业代表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针对企业创新中遇到的“人才瓶颈”,贵州在全国首创打造人才“蓄水池”,拿出60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岗位,希望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引进急需重点人才,让人才带事业编制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给事业编,免去人才后顾之忧
何为人才“蓄水池”?
简言之,就是编制挂靠在科研院所,人在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也就是说,“蓄水池”人才既有省级事业单位编制身份,也可享受企业薪酬待遇。
根据贵州出台的政策,首批“蓄水池”人才原则上聘期为三年,需与贵州科学院签订事业单位人员合同,按贵州省现行事业单位人事政策进行管理。
至于“蓄水池”人才的引进,程序相对简化。经公开面向企业征集用人需求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会同贵州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进行论证,并实施人才招聘。在聘期满之后,“蓄水池”人才经考核合格可调入其他事业单位,也可继续留在企业工作。
不过,在解读政策时,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副处长陈鹏除了一再说明引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帽子”之外,还特别强调了“一企一策、一人一策”的灵活性政策。
“三年聘期相当于给人才以‘过渡期’和‘缓冲器’,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打破了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屏障,让人才能在体制内外自如转换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对于贵州的创新举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持肯定态度。
让“蓄水池”成招才引智“杀手锏”
为什么“蓄水池”人才挂靠在贵州科学院?事实上,近年来,贵州科学院一直是贵州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作为贵州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贵州科学院多种体制并存,院属科研机构17家。早在几年前,贵州科学院就拿出20多个流动性编制岗位,在院内开展人才“蓄水池”试点探索。
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说,借助人才“蓄水池”,贵州科学院引进了一批急需紧缺人才,为院属企业在建筑建材、钛材料、涉汞循环经济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以及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经人才“蓄水池”进入贵州科学院下属企业服务的胡小菊,由此找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她说,“人才‘蓄水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让我们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更加安心地为企业服务……”
这种把产业重点人才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机结合的创新措施,引起了贵州省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经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贵州在全省试行人才“蓄水池”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造了“黄金十年”之后,贵州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屡屡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广发“英雄帖”,以最大的诚意招才引智。
“击中企业创新中的人才痛点”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是欣喜若狂,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想招一个高端人才真的太难了……”在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推介会上,有参会的企业代表感慨万分。
在盘和林看来,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繁荣度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确实较弱。“贵州的创举将人才稳定性和市场需求属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减轻民营企业吸收人才的成本负担,也为人才提供了一份保障,无疑将提升贵州民营企业吸收人才的能力。”
贵阳综保区丽天苍泰公司董事长雷光新说,人才“蓄水池”政策是贵州给民营企业送上的一个大礼包,政府出钱、出力、出编制为企业揽才,一举击中了企业创新中的人才痛点,真正解决的是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必将为企业发展更好地引才、聚才。
“人才机制建设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合力……”不过,盘和林也建议,贵州在招才引智上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比如强化产学研融合体系和院校体系,形成人才造血能力,等等。“打破人才流动体制机制屏障,必须形成综合体系。”
据悉,目前,贵州已向各重点企业及省直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一轮岗位需求收集,共收到全省64家企业的需求岗位198个、需求人数665人。(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