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牢记嘱托守初心,感恩奋进担使命。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贵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好“十件实事”为抓手,积极推进“三感社区”建设,大力实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城市品质和形象大幅提升,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五年来,贵阳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民生工作有温度,百姓幸福有着落。当下,贵阳正深入实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持民生优先 筑牢民生底线
“孩子们,让我们来观察下小动物们都是怎么吃饭的吧……”近日,在白云区幸福里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开展趣味活动。该园自从2016年成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后,不少家长冲着幼儿园的好口碑把孩子送了进来。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投入、管理沿用以前的民办模式不变,最大的改变在于收费更加实惠。截至2020年底,全市通过经费补助的方式,认定400余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一举措为全市更多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学位保障。
为确保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贵阳市定期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办园、保教、师资等进行考核,收费降了,教育质量反而上升了。“不管是否普惠,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只会越来越好。”幸福里幼儿园园长刘栋贤信心满满地说。
民生,不只是衣食住行和安全的基本满足,还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贵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教育更加均衡、医疗更加普惠、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更加到位、文化更加惠民、社会更加和谐,形成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强化基层治理 增强群众“三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的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贵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知,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积极探索创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区”。
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贵阳街头巷尾正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新变化。
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圈”出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一大早,家住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碧龙花园的姜春花老人牵着小孙子慢悠悠地走到小区对面的双龙第二实验小学。从家到学校,步行不超过10分钟。送完孩子,老人会顺道去趟小区旁的惠民生鲜超市,采购一天的食材……
“日子越过越好”是姜春花老人发出的感叹,也是碧龙花园居民们的切身感受。幼儿园到中学都有,公共交通、地下停车场、生鲜超市、社区医院、健身场所等设施全部完善。现在,小区居民无论是就医、就学还是出行、购物等都能在一个生活圈里完成。
15分钟生活圈,即居民在出门15分钟步行距离的社区生活圈里,所配备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目前,贵阳贵安基本划定140个生活圈。
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两场”,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最近,位于延安西路新建的智慧停车场已投入试运行,室内停车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停车场共有停车位653个,包括58个充电桩车位。周边居民和经常前往黔灵山公园游玩的游客纷纷点赞:不仅方便市民出行、换乘轨道交通,还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走进位于乌当区的心怡农贸市场,干净的地面、整齐有序的摊位、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现在的农贸市场环境太好了,跟以前完全是两种感觉。以前环境较脏乱,现在像超市一样,整洁清爽,干净卫生,让我购物的心情更加舒畅。”居民刘晓霞说。
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把“三感社区”打造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今年7月,家住八鸽岩街道辖区北京路241号的老人游京阳,终于结束了长达20余年爬楼梯回家的日子。“老旧小区改造真是件惠民利民的大好事,给老楼房加装电梯,解决了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
南明区改造后的湘雅街道文雅巷令人眼前一亮,整洁平坦的沥青道路、粉刷一新的围墙、郁郁葱葱的墙边绿植……之前地面坑坑洼洼、垃圾遍地、下雨天污水横流的现象不复存在。南明区用扎实有效的“微改造”,推动背街小巷换新颜。
目前,贵阳已启动棚改项目101个,改造6.66万户、801.9万平方米。4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启动360条背街小巷改造。
图为改造后的经开区青龙路。
当下,在贵阳贵安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多地坚持以“五治”工作为引领,狠抓美丽乡村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发动志愿者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村寨“旧貌”换“新颜”,助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村子越来越漂亮了,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花溪区黔陶乡黔陶村老榜河组通过农房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让农村人居环境更干净美丽,村民杨华乘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开起农家乐,一年的纯收入有10万元。
强化基层治理,让贵阳成为充满幸福感的城市,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贵阳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让老百姓过得更舒心。
补齐民生短板 破解民生难题
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交通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聚焦群众“出行难”,贵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铁的手腕打一场交通治堵的攻坚战,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
四光路口是乌当区往返云岩区、观山湖区的重要路段,每天早晚高峰,路口车流、行人密集,交通拥堵严重。近日,市民张敏驾车从乌当区前往云岩区方向,不到三分钟就通过了四光路口,这样的通行速度令她十分惊喜。
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乌当分局三大队队长蒋宏宇介绍,通过调整车道、优化信号灯配时、定人定岗加强路面疏导等方式,11月1日以来,四光路口车辆通行率提升了30%。“我每天上下班必过这个路口,以前没有十几分钟是过不去的,特别是在周五晚高峰,我曾经在这里堵了二十分钟才通过。现在每天上下班经过这里都非常通畅,明显感觉到红灯时间缩短、车流减少了。”张敏说。
连日来,在交管部门“一点一策”精细化治理和“1+N”多部门联合治堵下,像四光路口交通畅通指数提升这样的好消息不断传来。目前,全市32个交通堵点拥堵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贵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贵阳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断聚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难点问题,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群众“投诉难”。贵阳推出“融媒问政”平台,平台设置有咨询、问题反映、困难求助、投诉解决等栏目,市民留言后,工作人员精准判断后立刻转至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群众“买菜难”。贵阳市委、市政府把“买菜难买菜贵”问题作为“民生十困”之一来重点化解,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着力保供给、稳价格。从2015年起,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的方式,在零售环节,以公私合作模式试点建设带有公益性的惠民生鲜超市,按保本微利原则经营。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根据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的数据,近三年来,贵阳市惠民生鲜超市28种鲜菜价格均低于周边农贸市场,与周边城市的33种“菜篮子”食品价格对比,80%的价格居中后位,市民满意率达97.93%。
聚焦群众“看病难”。贵阳开发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建设人口健康数据服务系统、医疗业务监管系统等六方面39个业务子系统,打破各家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大医院、大专家的诊疗服务。
聚焦群众“办事难”。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上线运行,构建起政务服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号、一扇门、一支笔、一次成”的“六个一”新模式,100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和群众在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审批事项。
一条条饱含温度的举措,积极回应着“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的口碑中。贵阳一路厚积成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民生温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贵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