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时节,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的樱桃基地内,樱桃花早已谢去,绿绿的樱桃缀满了枝头。
“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领我们种樱桃,种植、销售有人管,我们只要在生产环节用心管护,每亩就能增收800元以上。”樱桃种植户杨才说。
在毕节,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加快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陶营村并非个例。自2017年以来,毕节市通过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重新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在全市由党支部领办了7229个合作社,覆盖全市3000多个村(居、社区),蹚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径。
毕节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缘何能成功,给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实践和探索,又能为其他地方带来哪些借鉴?近日,记者走进毕节乡村找寻答案。
探索
——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突出政治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
毕节,黔之西北,乌蒙腹地。这里曾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毕节的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应运而生。
试验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场战贫斗困的硬仗在乌蒙群山间打响。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剩下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到2016年,毕节全市仍有7个贫困县、1981个贫困村、1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而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干部“提不起笔、喊不动人、找不到钱、办不好事”,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推进质量和效益……一系列“老大难”问题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农村重新组织起来?能不能找到一条既适应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让集体变得强大有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号召全省学习推广安顺市塘约村领办“村社一体”合作社的经验,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让更多农民增收、让更多村集体经济壮大。毕节市委因地制宜作出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的工作部署,做实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全面领导,把农民重新动员和组织起来,开启探索“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的新实践。
2017年,毕节市选择350个村探索农村“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改革试点,村“两委”与村合作社管理人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推动“村、社、民”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2019年全面部署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2020年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再强调再部署,2021年又把领办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大举措”之一。
在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中,毕节市坚持市级抓谋划、县级抓统筹、乡镇抓实施、村级抓执行的“四级联动”,通过产业和市场、生产和经营、机制和利益、奖励和激励“四个结合”,突出支部领办、共同富裕、固本强基和乡村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强村富民。
“明确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停止或终止时,按法定程序改选合作社理事长。若村党支部书记是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仍然履行领办责任,切实发挥党支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毕节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李守跃说。
从管理乡村到经营乡村,思路变了、观念变了,村党支部引领强村富民有了具体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2018年以来,七星关区鸭池镇探索创新采取“两包一干”工作思路,在全镇26个村或社区成立26个党支部领办的村或社区集体合作社,并组建“七星关区格啷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统筹解决产业选择和市场销售难题。
“两包一干”即镇级联合社统筹产业选择、资金资源筹措、技术培训服务、运营管理“包前端”,统筹市场销售开发“包终端”,村级合作社组织群众“领头干”,带领群众发展实体产业,大力推动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
“两包一干”模式不仅解决了合作社“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不能干”和“一个村单打独斗”的问题,更凸显了党组织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导向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在乌蒙大地如雨后春笋,发展到了7229个,覆盖3289个村,入社群众74.4万户300.6万人,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4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
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推广实施,毕节农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套高效管用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践
——坚持贫困户和村集体“两个联结”一起抓,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两个效益”一起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两个基金”一起建,融入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位于七星关区鸭池镇的毕节市豆邦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现代化的生产线轰鸣作响,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进行清洗、称重、装筐等操作,一筐筐鲜嫩的豆芽通过冷藏车被运往城区超市、农贸市场。
毕节市豆邦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80万元,引进4条先进的国际化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后,日产豆芽达5万斤,日销售收入实现5万多元。
“没想到豆芽产业效益这么高,党支部带着我们干,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邓书林是鸭池镇的脱贫户,在党支部的介绍下,来到豆芽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毕节市在推进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中,把“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特别是注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进入合作社,确保收入稳定不返贫。
走进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放眼望去,青山绿树间村民正忙着给新长出的猕猴桃固定枝条。在这里,连寨路、串户路四通八达,猕猴桃、冬荪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旺,脱贫摘帽后的银川村,充满生机活力。
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自然村寨分布情况,银川村成立村党总支和经济合作社联社,在产业链上建立天星桥、啰嘟、五营盘三个产业发展党支部,分别引领猕猴桃、冬荪、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有效破解了抓党建和抓经济“两张皮”。
“通过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汇聚党员与经济的力量,在银川村,党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已成为常态。现在,不仅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也是风生水起,有了收益,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银川村党总支书记李辉说。
《毕节市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党支部领办的集体合作社要建立“217”分配机制,即合作社纯收益的20%留存发展、10%奖励分配合作社管理人员、70%按股分红,村集体分红部分又拿出一定比例投向村内公共设施和公益服务,鼓励群众劳动取薪,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合作社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通过推进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全面发动、组织本村村民加入集体合作社成为成员,建立起了合作社、村集体与群众的紧密关系,使群众主动参与集体合作社的发展决策、产业选择、生产运营、销售推介、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进一步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动融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工作之中。”织金县委组织部长赵德银说。
据统计,随着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毕节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全市村级集体资产达70.47亿元,村集体经济积累14.49亿元,极大改变了过去“没钱办事”的尴尬局面。同时激发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探索出“党建+积分”“群团工作站”“百姓讲评”“七人议事”“乡村治理督导员”等一批成功经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留下了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经验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乡村治理融入进去,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依法依规进行民主管理,拓展了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为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开展农村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有效的实施路径。
“村支书既好当又难当。”织金县马场镇台子居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陈登才快人快语,“好当”在于,现在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有路子,村集体有钱能为村民办实事,村里修路、发展产业有呼必应;“难当”在于,一是发展产业和建设农村要有思路和办法,二是有时忙得自己家都顾不上。
毕节创造性地设计,把党建和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在毕节农村走一走,就会感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每个人身边。
3年前,退役军人周明江放弃十几年的运输生意,返乡当上织金县小屯脚村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南瓜、辣椒种植800多亩,仅劳务工资就发放12万余元。
“通过推进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工作,倒逼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设置,毕节市建立村级党委19个、党总支716个,在产业链、合作社、生产小组建立党支部2252个,23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提升,一大批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合作社管理人员等成为村干部。”毕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文超说,广大基层干部经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锤炼和洗礼,宗旨意识不断强化,谋划和推动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头雁领飞、众雁成行”,真正把“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细落实,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村改革发展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
“毕节全域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有力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回答了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发动群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抓党建’和‘抓发展’之间的关系。”毕节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在竹荪生产大棚里,在樱桃树下,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蔬果飘香的山坡,在繁花似锦的农舍……毕节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的故事,正在乌蒙山腹地不断演绎,而且越讲越有味道,越讲越精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肖克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