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张文莉)随着工作人员按下操作按钮,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便立即从机库开出,从田地旁的路上缓慢驶向农田,在稻田入口转弯进田,随后开始有序整田,转向、加油、掉头......这不是某部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剑河县南明镇坝区的一幕。
5月21日,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在剑河县正式投入运营,让“云端”管理,“掌上”种田,照进现实。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走位”清晰的无人驾驶水稻精量旱直播机耕作完成后可自动回到机库,直线行驶的误差在正负2.5厘米左右,还可更换相应机具实现播种、施肥、秸秆捡拾等无人化作业。
“厉害,农机上没有驾驶员,却走得笔直,还会自动拐弯!”现场看到无人农机的高效作业,让观摩人员直呼大开眼界。
观摩人员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拍摄记录
据了解,该水稻“无人农场”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关键技术,选用国内先进农机装备。在无人农机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提前设定好路线,再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互联网数据传输,远程实时获取农机的数据。便能实现水稻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
什么是无人农场?罗锡文院士介绍,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具有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等五个特点。
无人驾驶水稻精量旱直播机
其中,在田间演示的无人驾驶水稻精量旱直播机便运用了罗锡文院士主持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项目成果。是由无人驾驶定位控制系统、行走动力和播种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包括水田轻型行走动力、开沟起垄装置、排种器、仿形机构和悬挂提升机构等,能精准控制播种量,省略了育秧、运秧、插秧的环节,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药性强等特点。
“只需将秧苗盘摆在栽秧台上,再进行简单的地块定位和数据传入,一台装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就可以自动在田间来回穿梭,栽种下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华南农业大学农机博士曾山告诉记者,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一天可完成30至50亩稻田的插秧作业,最高作业速度可达6千米每小时。还具备自动路径规划及导航、无级变速、自动刹车、远程遥控随时干预等多项功能,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智能化融合。
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
水稻“无人农场”种地的效益如何?
以播种为例,水稻播种机直线行驶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对行误差小于5厘米,与人工驾驶作业相比,提高了播种行直线度,行距更均匀,通风透气采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可提高作物产量5%,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5%,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何要发展“无人农场”?
“我们推动无人农场建设,就是要解决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才能保证粮食安全。”罗锡文院士说,无人农场不等于不需要人,而是意味着需要更高技术、更高素质的人才。无人农场不是用来“做表演的”,而是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教会农民运作。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实现科技成果本地化,用机器代替人力很有必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院士
据了解,罗锡文院士团队接下来将会在遵义播州区、思南县等地,建设七个水稻全程机械化“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等环节无人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
“无人农场”未来可期
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袁旭谈到,贵州首个无人农场的投入运营,是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的探索过程,更是解决“谁来种地”现实问题的新尝试,为贵州山地农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智能化、无人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