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秋,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黄坪坝区种粮大户娄方书看着满坝子金黄的稻穗,嗅着随风扑鼻的稻香,盘算着如何组织人力进行收割,让粮食颗粒归仓。
“饿过饭的人最知道粮食的金贵。”58岁的娄方书,对曾经的苦日子铭刻于心,对土地粮食情有独钟。他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当别人外出务工挣钱时,他固守家园租赁乡亲们的田地种粮,逐渐成为种粮大户。如今,娄方书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米通过品牌赋能卖到全国各地。
“粮策”稳粮仓。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贵州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粮食生产责任、举措、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好政策春风化雨,硬技术保障有力,广大粮农心里吃了定心丸。
9月18日,在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高标准农田,一派丰收景象。吴传娟 摄
守牢底线 党政领办作示范
九月,走进贵定县盘江镇音寨坝区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田连在一起,金黄饱满的稻穗长势喜人,绘就了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看着农技人员巡护稻田,合作社也备好了大型收割机和烘干机,跟着干的农户罗熙宝不仅开了眼界,心里也更加踏实。
音寨坝区是2022年贵州省党政领导领办水稻高产示范田所在地。“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干在手上,全力保面积、保产量。”贵定县副县长熊月红说。产量怎么稳?良种良法是关键。音寨坝区示范田种植面积共1530亩,主要种植泰优808、川优6203等达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良品种,主推“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望实现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10%以上。
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猫猫屯坝区,多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尹洁 摄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今年以来,贵州省各地努力钻研“粮策”,持续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落实党政领导领办高产示范田机制,守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今年,贵阳贵安首个党政领导领办示范责任田落户高峰镇龙宝村。1100亩的稻田联结起213户农户,由文何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经营,努力在优种、农业机械化、组织方式、改革创新、实际成效上作出示范。
“全程机械作业是示范责任田耕种的一大重点和亮点,不仅能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完成提升单产、优化粮食质量的目标。”高峰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培官说,“按农户原有的耕作水平,参考近年的产量,亩产500公斤已是‘天花板’级别,但今年的示范责任田亩产有望达到600公斤。”
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强力带动下,惠农政策激发种粮户内生动力,各级农技人员聚焦关键品种、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因地制宜优化集成,灵活多样的高产示范样板田在广袤田野上“比武”,等待秋收时节大放异彩。
“揭榜挂帅” 农技支撑促丰收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贵州省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短时间内,高产高效、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源源不断地送到田间地头及生产一线。
9月13日,湄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测产专家组对湄潭县永兴镇桐梓园村马渡河组水稻小面积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测算,基地测产地块水稻亩产1018.16公斤,而原计划亩产为850公斤,超出预期目标近20%。
该示范基地是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揭榜挂帅”榜单之一,核心示范面积200亩,示范带动5000亩。
据了解,依托贵州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湄潭县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湄潭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示范田选用了水稻品种泰优808,采用“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青秆黄熟、长势良好、病虫害少,促成了超产。
同样得益于农技下沉,威宁马铃薯基地也传来好消息。9月6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组成测产组,对双龙镇高山村、水潮社区500亩马铃薯粮油示范基地开展测产验收,比目标增产8.4%。据了解,该基地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以食味好、抗性强的马铃薯威芋7号为主推品种,集成应用机耕、起垄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是贵州省开展农机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的众多成果之一。
截至7月中旬,贵州省开展“揭榜挂帅”的团队有1829个1.9万余人,对“四个100万亩”高产领办示范责任项目、1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347.6万亩大豆种植任务等实现了技术指导全覆盖。此外,更多的农技榜单正陆续被“揭下”,贵州省农技人员大显身手的同时,也为贵州省圆满完成全年粮油生产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9月18日,在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高标准农田,一派丰收景象。吴传娟 摄
良田良机 耕耘山地新“丰”景
“现在种地很省心,我一个人就种了12亩。”望着一排排水稻,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村民欧炳德满心欢喜。
让老欧种地省心的原因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2020年,雨朵镇建设了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同时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贵州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粮田变“良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良田”推动着贵州各地土地宜机化的实现。近期,毕节市织金县化起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千亩大豆玉米迎来丰收季,当地组织大型机械全面启动收割工作。
一台台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一派秋收繁忙景象。“在没有收割机械的年代,秋收是个复杂又苦累的工程。玉米要用手一个一个掰下来,装车拉回家后,再用手撕掉玉米皮,最后进行晾晒,这种繁杂活儿几乎要持续一个月之久。现在农业机械化,一次性完成收割、去壳、粉碎、装车,省工省力又省时。我们不再那么辛苦,受天气的影响也小多了。”化起镇九甲村村民谌贻昌说。
截至9月初,贵州省共有479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机收社会化服务,5000余名农机手驾驶5000余台收割机,开展水稻、高粱、玉米等收割工作。据了解,贵州省共有1000万余亩秋粮需要机械化收割,目前已收100万余亩。
“粮策”稳粮仓。当下的贵州田野,收割机纵横驰骋,4156万亩粮食丰收在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