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产业园内,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现代化的纺织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五颜六色的线团子挂满了机架,工人们穿梭其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随着绣花设备的不停运转,一幅幅精美的毛南族刺绣图案很快在布面上呈现出来。工人黄艳管理着两台绣花机,她一边检查机器运行情况,一边修剪绣布上的多余线头。
黄艳今年二十多岁,是当地村民,也是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去年底,生产线建成投产,就在我们安置小区的门口。在这里上班,学到了纺织技术,传承了毛南族刺绣,领上了稳定工资,还能照顾家人。”黄艳说。
在缝纫区,有一名年轻的“绣郎”正在专注学习“针”功夫。“我也是才来学习不久,现在剪裁、缝纫、机器维修都会一些,年轻人技多不压身嘛。”毛南族小伙儿钟道驹说。
工人在车间忙碌
位于卡蒲毛南族乡产业园区内的生产车间,是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在平塘县布局的第四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白布和民族刺绣工艺品。在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积极整合毛南族、布依族等刺绣资源,不断增加设备、扩大产能,打造纺织、刺绣、民族工艺品制作相融合的民族产业。
“年后开工以来,订单激增,加班加点都生产不过来。”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杨苗华介绍,为进一步提高产能,年后企业新进了14台新式喷气织机,调试安装完毕后织机将达到36台,每日可产近万米白布。
在为群众提供岗位的同时,企业也积极向村民传授机绣技能,一方面帮助他们吃上“手艺饭”,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企业的招工难题。“缝纫工主要采取的是计件工资,为了方便村民做工,我们计划将村民培训合格后,把缝纫机搬到村民家里进行生产,订单完成有了保证,村民收入也有了保障。”杨苗华说。
工人在车间忙碌
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平塘县的刺绣业在企业生产及品牌化运作的加持下,逐渐从零散的刺绣小作坊逐步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的轨道。如今,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平塘县金盆街道下梭安置区、者密镇茂村和六硐村、卡蒲毛南族乡产业园区等地建立多个生产车间,有效解决了当地450余人就业。
目前,平塘县艺品民族工艺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订单已经排到4月底。今年,公司预计年产刺绣工艺品总量500万个以上,生产白布400万米,销售产值力争超3000万元。(文/图 牟泗亭 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