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报道(罗淼):蜡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的蜡染以安顺最为出名,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在安顺,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蜡染大师——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洪福远。洪福远接触蜡染已有六十余年,在学习、继承传统蜡染技术中不断开拓创新,让蜡染这门传统手艺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洪福远接受采访 摄影 徐菡
洪福远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安顺市手工业相对发达,贵州省计划在安顺筹办民族工艺厂,便找到洪福远,让他与专家团队一起,对当地蜡染技艺进行调研。
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蜡染技艺,洪福远走村串寨奔走于乡场,收集散落于民间的那些布依背带、衣服等老物件,认真钻研。“当时我到农村,看到少数民族同胞们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东西非常重视,一直保持这份审美意识,并且用在传承民族的图腾文化上。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来制作精美的背扇、棉被等。我也是受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影响,开始接触蜡染,走上蜡染传承之路。”
贵州蜡染各地风格不同,洪福远大胆对贵州省各地蜡染民间艺人原始画法进行调整。在这过程中,他对贵州省各地的蜡染技法、画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洪福远介绍蜡染作品 摄影 徐菡
随着了解的增多,洪福远越发喜爱蜡染技艺。他认为,蜡染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它的图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感情。
1965年,洪福远和团队一起,选择了一批组合产品参加春季广交会。由于信息闭塞,他们晚到了几天不能进会场,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他们在外国使团驻地旁的越秀公园做了一个展览,果然吸引了很多外国人观看,其中有一家日本公司订购了折合人民币3万多元的产品,贵州也顺利开出外贸首单。
如今,洪福远从事蜡染工艺已有60余年,设计的各种图案上千种。传承不是传递,更不是简单复刻,想让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火起来,就要有创新思维。洪福远作为非遗传承人,他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器物,而是融入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借助非遗工艺的一种新时代艺术追求。洪福远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对贵州各民族传统纹样深入研究,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贵州各少数民族蜡染艺术的风采。
安顺蜡染博物馆内展出的蜡染作品 摄影 祁桂腾
“蜡染有很多图案,特别是鸟和鱼的组合图。它是复合性图案,它有鸟,有蝴蝶,又有鱼虫,全部组合起来,表现了自然生活的和谐。苗族崇尚万物有灵,把小虫、小草当作非常有灵气的东西来表现,这种图案有丰富的动物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洪福远如数家珍。
洪福远对蜡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成立了一家蜡染艺术馆,集蜡染制作工艺、艺术表演、收藏、新产品开发为一体,并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蜡染民间作品。如今,蜡染艺术馆已成为了安顺的“打卡点”。1999年,洪福远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他的蜡染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及多家省市博物馆收藏。近年来,洪福远潜心于收藏和创作,他的作品常巡展于中国各地,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
安顺蜡染博物馆内展出的蜡染作品 摄影 刘丁泽昊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国潮成为了新的生活时尚。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一步步深入民心,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艺,而是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历史,成为非遗文化薪火永传的根基。
这一路走来,洪福远始终坚守在传承蜡染的路上,如今,各地的蜡染之花盛开,蜡染技艺、蜡染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蜡染技艺从“小众”坚守走向“大众”传承,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