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孩子在家门口快乐成长——我省探索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长效机制
下午四点半下课铃响起,王孝琴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像往常一样去找低年级的弟弟,一起去兴趣班学画画。
王孝琴是长顺县广顺镇第三小学学生,2019年一家人从长顺县广顺镇马路村搬迁到南福新苑社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奶奶在家照顾姐弟三人,吃饱穿暖没问题,但学业辅导长期缺失。2021年,学校成立了20多个兴趣社团,开展安置区学校课后服务。
“现在放学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写作业,也可以打篮球、跳舞蹈。”王孝琴很喜欢现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今年,在长顺县,由县生态移民局牵头,县教育局、团县委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明确了就近的广顺镇第二小学和广顺镇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导站定点服务,安排10名教师和4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课程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辅导站工作开展。针对服务对象兴趣培养需求,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万元,完善辅导站硬件软件建设,建成温馨阅览室1个,改造提升舞蹈室80平方米,补充各类书籍1000余册,补充书法、绘画等工具设施,全方位保障教育辅导工作顺利推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解决好搬迁群众子女课后无人辅导、家长无能力辅导的难题,贵州省坚持试点先行,探索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长效机制,由点及面提升搬迁群众子女教育素质,增强其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去年12月,省里出台政策印发了《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试点工作方案》,从师资配备、时间安排、辅导内容作了安排部署,明确各市(州)结合搬迁规模和重点工作,各选择1个安置点开展社区教育辅导试点,坚持自愿参加、规范有序、公益惠民、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和家长,由试点安置社区统一提供托管服务,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实施。
聚福新苑社区便是首批试点之一。晚上七点,14岁的唐嫣然像平常一样准时来到社区的舞蹈课堂。
2018年,唐嫣然跟父母一起搬到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塔山街道聚福新苑社区。“搬来之前我去学舞蹈了,每个月要1000多元,还要我爸爸送去。现在走几分钟就能到教室,太方便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社区已经有105个娃娃报了兴趣班,很多人还报了不止一个。”聚福新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小梅介绍,今年4月以来,社区通过2名专职管理人员、1名志愿者、2个公益性岗位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聘请5名专职老师开设了舞蹈、书法、跆拳道、乐器、绘画五个兴趣班,有序开展社区教育辅导。
六枝特区形成了以健全一套机制、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优化一套课程、创新辅导教育新形式,强化四个保障、丰富社区服务新载体的“114”工作模式,有力推进安置社区教育辅导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
兴义市以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服务对象上优先安排、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师资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四个优先”探索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教育辅导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共配备专职辅导教师4人,志愿者10余人,吸纳42名“新市民”学生参与课后辅导。
教育辅导有温度,政策保障有力度。
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强化多部门对接,合理统筹本地人才资源,强化师资储备,确保学习辅导系统连贯、高质高效。有效统筹财政衔接资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等,多渠道保障落实开展教育辅导所产生的经费支出,确保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工作正常有序推进。按照有制度、有桌椅、有设备、有队伍的“四有”标准,根据辅导需求量,完善相关设施,打造教育辅导保障阵地。建立完善教育辅导点安全管理制度,消除场地设备等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参加教育辅导人身安全。
从课后无人辅导到学业特长均衡发展,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坚定了搬迁群众子女融入新环境、拥抱新生活、展望新未来的脚步与信心,为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展翅高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