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来源:天眼新闻  |  2023-12-04 11:21:37

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污水淌进去,清水流出来。

  11月17日,记者在六盘水市污水处理厂(九洞桥污水处理厂),见到了生活污水由浑浊到清澈的“变身”之旅。

  “污水从进到处理厂到达标排放,主要有7个步骤。走,带你看看去!”跟随六盘水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九洞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负责人黄勇的脚步,记者前往进水口一探究竟。

  一幕幕神奇的场景逐一出现在记者眼前——来自六盘水市主城区的生活污水从各处汇集到截污干渠到达污水厂进水口后来到第一道关卡进水泵房,这是连通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之间的中转站,污水将在这里提升高度、调节水压、控制水量,实现初步筛选和调节后前往第二道关卡细格栅去除固体废物。

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继续往下一个步骤走去,污水在曝气沉砂池去除无机砂粒后,来到AAO型MBBR生物池通过生化反应去除碳氮磷,再流往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此时污水已经有些清澈。

  大功还未告成,污水继续前往平流式气浮池,通过深度处理,去除污水中固体悬浮物、油脂和各种胶状物后,来到均质滤料粗砂滤池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浑浊度等物质,最终实现达标排放。

  就这样,城市里黑黢黢的污水完成一段复杂的“旅程”,实现华丽“变身”。

  “刚刚你看到的是我们的二期工程,今年8月24日已经按照5万吨/日污水处理进行试运行,出水水质达标。”黄勇告诉记者,2022年,六盘水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对九洞桥污水处理厂(二期)进行扩建,在原九洞桥污水处理厂扩建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10万吨/日。

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处理过后的污水清亮透彻,达标排放的出水可用为工业用水和景观补水。“水城河枯水季时,我们就会往里排放处理后的水作为补充。”黄勇介绍,污水处理厂运行以后,改善了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水质,提升了城市整体环境。

  一滴污水的“变身”背后,蕴含着六盘水市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上的孜孜不倦。

  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任务日益紧迫。完善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体系,既是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城市、县城、乡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城乡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根基,必须与城市、县城、乡镇建设改造同步进行。

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六盘水市以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目标,以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为抓手,持续巩固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成效,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生活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

  开展城乡生活污水直排溢流点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清单。提前安排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排查城乡生活污水直排溢流点,对已排查出的直排溢流点建立了问题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启动治理,截至目前已全部治理完成,有效的解决污水直排污染问题,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开展城乡排水管网普查,摸清底数。六盘水市各地完成了城乡排水管网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现状,建立污水管网数据库,利用管网普查成果,全面梳理城乡生活污水存在的具体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系统化开展治理。

  制定了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治理方案,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结合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加快推进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改造。针对进水BOD浓度低于100毫克/升的污水处理厂,编制“一厂一策”治理方案,开展治理,稳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2022年以来,开工建设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设计处理能力7.5万立方米/日。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已建成投运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14座,设计处理能力25.8万立方米/日。

污水“变身”之旅——六盘水市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整县梯次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有效扩大污水收集覆盖面积。六盘水市各地编制了《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按计划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2022年以来,新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座,新增设计处理能力0.354万立方米/日。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6座,设计处理能力6.998万立方米/日,全面提高了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六盘水市在高质量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治理思路,严格运维监管,建立完善污水治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实现城乡污水应收尽收、集中处理、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确保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持久发挥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质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