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来源:六盘水日报  |  2024-01-02 14:17:56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如今的野玉海,既是易地扶贫安置点,又是国家级旅游景区。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易扶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水城春”引领茶产业发展。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晏庭银(左)通过种植猕猴桃,过上了甜“猕”生活。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做好刺梨管护,来年丰收又增收。

深化“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六盘水”建设——  生活更殷实 城乡俱欢颜

铝产业集群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2023年上半年,六盘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元,预计三季度六盘水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0元。

  ●截至9月底,六盘水市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519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6866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72人。

  ●2023年第三季度,六盘水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419.08元,第四季度六盘水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6746.9元。

  入冬以来,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沙坡九组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晏庭银并没有闲着,一有时间,他便一头扎进自家的猕猴桃园,忙着施有机肥、疏剪枝条、清园防虫等各项冬季管护工作,以确保猕猴桃树安全过冬,为来年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冬季是猕猴桃树恢复树势、养精蓄锐的重要时间段,管护工作做好了,来年丰产丰收才有希望,关键得很,马虎不得。”近年来,晏庭银一家依托猕猴桃种植,收入连年攀升,全家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管护好猕猴桃树让他动力十足。

  “今年,我们家种植的猕猴桃进入盛挂期,亩产达到2000多公斤,纯收入近20万元,好得很。”算起收成,晏庭银乐开了花。

  晏庭银甜“猕”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自己的勤劳苦干和勤奋好学,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好政策。

  2012年,水城区沿水黄路阿志河大桥,经猴场、蟠龙、阿戛等乡(镇),倾力打造了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猕猴桃种植产业悄然兴起。

  晏庭银所在的蟠龙镇是产业带上的重要区域,这让在外务工的他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希望。于是,晏庭银结束了多年外出务工生涯,选择回到家乡种植猕猴桃。

  2015年底,晏庭银按照500元/亩的流转费标准,向当地村民流转了6亩土地,开启了自己的猕猴桃种植生涯。2017年,晏庭银再流转4亩土地,将自己的猕猴桃产业面积扩增至10亩。

  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自学研究……发展猕猴桃产业以来,晏庭银全身心投入到猕猴桃树上,经过多年的精心管护,经他种植的猕猴桃个头大、品质好、口感好,备受消费者青睐。寨邻们见状,纷纷效仿,并多次到晏庭银的猕猴桃基地去学习、取经。晏庭银也将自己所掌握的种植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在晏庭银的示范带领下,目前当地已有50余户农户种植猕猴桃 “尝到了甜头”,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最少的每年可以增收3万元左右,多的达到13万余元的收入。

  因为带领村民种植猕猴桃而走上致富路,晏庭银也先后获得了六盘水市劳动模范称号,被选为水城区二届人大代表。此外,晏庭银和他的基地也多次荣获省、市、区“十佳种植能手”、“最美果园”、单产王评选优秀等荣誉。

  如今,在六盘水,像晏庭银一样,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仅自己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富足,还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数不胜数。

  六盘水地处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土地瘠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只能依靠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通过种植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深化猕猴桃“吨产园”、茶叶“万元田”、刺梨“千斤园”的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20.08万亩,覆盖14.86万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660万至700万人次,促进务工总收入2.2亿元至2.5亿元;刺梨种植面积117.56万亩,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产业覆盖全市60%以上的乡镇,带动农户20.98万户68.97万人参与;茶叶种植面积31.6万亩,2023年截至10月底已生产干茶产品1.13万吨,产值25.1亿元,带动25万余人增收。

  为了让人民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2023年,我市还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2.5万亩,预计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80万亩、产量64万吨以上。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只是增加百姓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的一个方式。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幸福六盘水”为切入点,不断为全市361万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深入实施就业帮扶和救助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519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6866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72人。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行动。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71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劳动力2.55万户6.10万人,已就业2.55万户5.84万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和“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扎实开展“技能凉都”行动。开展“凉都矿工”“凉都技工”“凉都汽修”“凉都家政”等培训12564人次,围绕搬迁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中式烹饪师等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29人次。

  加强与中山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地劳务对接与协作,全部实现“以县为单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保持70%以上”的目标。

  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增收专项行动。2023年第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419.08元,第四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6746.9元。

  推动各类小店经济、夜经济包容、多元、和谐健康发展,支持小商小贩、小店小铺等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置流动摊贩临时便民疏导点72个, 引导进入疏导点摊主3036户。

  ……

  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元,排全省第四位;预计三季度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0元,预计排名全省第四。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来自广大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年,我市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短板,老百姓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记者 郭坤 实习生 成佳蔚)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