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贵阳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成立,成为贵州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至今的十余年间,贵阳综保区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营商环境不断向好,企业获得感越来越强。2023年,贵阳综保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超百亿元,同比增长29.89%;在海关总署全国138家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上排名第72名,上升57位。这是贵阳综保区以实干实效交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成绩单”。
聚焦陆港建设 以通道带动开放发展
2023年12月14日,一列满载114只标箱3000吨货物的“黔链达”海铁联运首发专列从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驶出。
这是由中远海运集团、贵州铁投集团、贵阳综合保税区共同组建的贵州远海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程供应链产品,具有的实时询价、即时订舱、自助单证、在线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目前可以通达148个国家,580多个城市。
“通过贵阳国际陆港再加上‘黔链达’产品,能免去入境粮食到达沿海港口口岸后,需排队进行检疫检验、装卸、存储及报关等一系列环节,能节约大量成本和时间,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全程物流解决方案”。贵州富之源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童江告诉记者。
以贵阳国际陆港为重点,发挥通道优势打造开放大通道,贵阳综保区下足了功夫。
去年5月,贵阳综保区与贵阳海关、广州港集团联动,打通贵广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模式;7月,中亚班列首次开行;12月,中老铁路首发“云贵·澜湄线”国际货运专列......这是贵阳国际陆港发展的缩影,也是贵阳综保区打造开放“桥头堡”的生动注脚。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国际陆港累计完成到发货物38324标箱、70.3万吨,完成全年目标147.7%,其中,中欧班列24列2638标箱,同比增长2.72%;中亚班列1列110标箱;黔粤班列225列13222标箱。
贵阳综保区保税业务与口岸服务中心主任谭江宁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中老、中亚班列常态化开行,黔粤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图定班列,大力推动公铁联运、海铁联运,布局冷链物流、进境粮油等临港型产业,推进临港产业聚集,同时进一步完善延伸监管场地功能。
推进产业聚集 以基地提升开放能级
“中国(贵阳)二手车出口基地正式挂牌,标志着全省二手车出口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黄献喜说。
2023年12月1日,中国(贵阳)二手车出口基地授牌仪式在贵阳综合保税区举行。
去年,为加快推进二手车出口业务在贵阳落地,贵阳综保区工管委高度重视,赴成都、天津等地开展调研学习,同步引进综保汽贸、中民商贸、丝路科技等经验成熟、资源丰富的二手车出口企业落地,并于5月24日顺利跑通首单业务,实现贵州省、贵阳市二手车出口零的突破。截至2023年12月底,签约订单2000余台,累计出口588台。
另一边,在贵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完整的外贸生态正在形成——
“我们招商引资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物流、第三方收结汇等多类型企业,不断丰富外贸业态。”贵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运营单位——贵州鲸飞数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周亮表示,希望把贵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成一个生态园区。
紧紧围绕围网区内外联动发展,贵阳综保区大力发展“保税+”业态,初步构建“两集群三基地”——“光电制造产业园”“医美电子产业园”与“中国(贵阳)二手车出口基地”“进境粮油及食品加工基地”“跨境电商服务基地”的产业布局。
“今年我们将围绕集隽·光电产业园、贵州医美电子产业园、中外运·黔链达全球供应链等重点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一对一’服务园区运营企业对外招商,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力争在以贸促产方面取得突破。”贵阳综保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盛薇说。
持续环境优化 以服务营造开放环境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得越大,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要求也就会越高。
以一流营商环境厚植开放发展沃土,贵阳综保区坚持“店小二”服务理念,着力打造“贵人服务”综保品牌。
——抓资金保障。设立区级工业及贸易发展资金池为企业、项目提供6100万元资金支持。协助7家企业争取科技、发改领域项目立项扶持资金1032万元。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协调,帮助区内4家规上企业、2家培育企业获批贷款6.4亿元。
——抓政策保障。全面实施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深化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开展“关银一KEY通”试点改革,围绕外贸攻坚、跨境数字服务、数字人等出台系列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8988.23万元。
——抓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一窗通办‘1+2+3’”模式,进一步擦亮“贵人服务·综心办”品牌。不断完善“项目专班+企业管家+服务专员”服务机制,创建有综保特色的“企业之家”,形成招商、安商、营商全链条全周期服务闭环。认真抓好政务服务“五个一办”,“园区事园区办”涉企经济发展基础事项48个已全部承接。截至目前,“贵商易”使用率、满意率、知晓率居于贵阳市前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