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 筑就“世界桥梁博物馆”
来源:贵州日报  |  2024-03-01 09:25:27

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 筑就“世界桥梁博物馆”_fororder_300302b0-0901-4a96-94a2-715ba3bb1195

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代表在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合影。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

  贵州多山且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3万多座桥,实现悬索、斜拉、拱式、梁式桥梁类型全覆盖,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有了“世界桥梁博物馆”之美誉。

  7项首创技术,12座“世界第一”桥、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贵州。天堑变坦途,与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和无数贵州交通人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今年1月,该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扬工匠精神 培育高技能人才

  黔贵大地上的群山间,万桥飞架。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负责人韩洪举正带领团队成员,在贵州高原挑战桥梁的世界新高度——桥面距离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

  回顾参建过的上百座大桥,韩洪举最喜欢“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外观低调朴实,骨子里却有钢筋铁骨及和他一样的“蛮”。

  “蛮”是一往无前、永不言败。

  “二十多年前,贵州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从我的家乡道真到贵阳需要花费10多个小时。”1994年,韩洪举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分配回贵州工作,就暗下决心要为贵州路网建设出一份力。

  2008年,韩洪举被任命主持修建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

  “当时的国内乃至世界还没有如此跨度的大桥可参考借鉴。”面对空前困难,韩洪举带领团队首次形成一整套“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建造方法,成功将钢筋混凝土梁式桥最大跨径提高到290米。

  随着贵州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加速,韩洪举在一次次突破中成长为交建集团总工程师,有了更多更大施展抱负的舞台:主持思剑高速木蓬特大桥钢筋混凝土悬浇拱桥的工艺设计时,对施工挂篮和扣挂工艺进行大胆创新;在新石高速河闪渡大桥建设期间,完成吊装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升级,利用北斗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一键启动……

  如今,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团队在人才兴企中聚焦经营破题谋发展,主持或参与各类桥梁建造千余座,把业务做到了省内各市州、全国20余个省市以及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

  推动科技创新 建造“高速平原”

  江界河大桥位于瓮安境内江界河渡口上游,曾是红军长征时强渡乌江之地,这座桥跨越“乌江天险”,已有29年历史,是1993年刚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张胜林参与修建的第一个项目。

  当时,团队在桥梁桁架结构关键部位大胆采用空心节点,保证受力要求的同时减轻桥梁自重和吊重,成为贵州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的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刷新了当时同类型桥梁的世界纪录,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首届“詹天佑奖”,让彼时江界河村900多名村民渡河不再难。

  30年后,张胜林已任贵州交建集团旗下公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站在在建的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建设现场边,张胜林的状态不输当年,针对乌蒙山大桥位于V行峡谷地带的实际情况,再次提出“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全新桥梁结构,为建设结构轻、刚度大、耐久性好的桥型提供了新方案。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大跨径桥梁成为贵州高速建设的“常客”,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团队搭乘发展东风,广泛主持或参与各类桥梁建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打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奇迹。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团队先后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等国际大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发明专利56项,詹天佑奖、鲁班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国家工程奖20多项,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促绿色建造 筑就“桥梁博物馆”

  “河砂的使用在土木工程中必不可少,用量极大,外购成本高。贵州河流密布,但多数为高山峡谷河流,可用的建筑砂极少,开采环境影响大。”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成员、贵州交建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母进伟介绍。

  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员就地取材,成功利用路基施工中的土石方废物制作机制砂混凝土,成为世界桥梁机制砂混凝土使用的典范,在共建“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母进伟坦言,成功运用机制砂混凝土技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如今该技术已在贵州桥梁建设中使用超过1.1亿立方米,已节约建设资金至少230亿元,碳排放减少330万吨以上。

  在盘县至兴义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团队秉持绿色建造的理念,不断优化路线、节约用地。采用智能光伏隧道照明系统、隧道自发光涂层,有效减少碳排放,较好地保护了高速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据悉,该高速全线架设54座桥梁,共节约能源36万吨标准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97万吨,利用弃渣388万立方米,成为贵州首条“绿色公路”。

  此后,兴义环高利头大桥全线推广应用“绿色思维”,在全线挡墙、桥台和涵洞中运用块片石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自行填充,使块片石掺量从20%提高到60%,取得较好的生态环保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建造贯穿于桥梁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县县通高速”等系列攻坚行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助力贵州实现了从“地无三里平”到“高速平原”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元媛)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