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从小溪中踏水而过,红腹锦鸡在林间里嬉戏打闹,豪猪在落叶间寻找食物,猕猴在树上跳来跳去……
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智慧眼”——红外相机记录下,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隐秘生活清晰可见。
“我们以海拔1600米的岩高坪监测站为中心,开展全域巡护监测。建设了4套视频监测系统,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红外监测相机420台,采取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黔金丝猴和其他珍稀野生动物进行全面全天候监测,确保栖息地安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工作人员赵静介绍。
在梵净山,42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31个森林监测样地、37个河流断面监测点、15个水质监测点位星罗棋布,助力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2021年至2023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贵州省林科院,采用“天+空+地+人”的方法开展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并经专家评审通过,调查结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家林草局的认可。
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442种、高等植物10260种,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们以旗舰物种拯救保护为抓手,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获2023年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重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通报表扬。”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朱惊毅介绍。
为稳步推进旗舰物种拯救保护,协力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贵州按方位在全省东、西、南、北、中进行布局,建设贵州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黔西南植物园、黔东北植物园、黔东南植物园、黔西北植物园、黔北植物园、黔南植物园、兰科植物保育中心。
此外,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七园一中心”综合植物园为主体,树木园和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基地为补充的全省野生植物迁地保育体系,提升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能力。
在15个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基础上,贵州省设立12个省级监测站,高规格建成贵州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中心实验室和贵阳市初检实验室,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基本完善。
“我省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不断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高度、精度和力度,着力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以科技守护野生动植物多样之美。”朱惊毅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佩佩 王瑶 张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