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位于钟山区汪家寨镇艺奇村的水城发电厂旧址,迎面看到的便是“三线记忆”之门。步入门内,就像变换了时空,进入一片略显荒凉却又承载着故事的土地。
电厂大部分建筑,尤其是代表电厂核心部分的大烟囱已经被全部拆除。零星散布的建筑,有的已经被时间侵蚀,留下斑驳印迹,有的轮廓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水城发电厂废弃的家属楼
时间回溯到1964年,根据西昌会议精神,为了向即将上马的六枝、水城矿区煤炭基地和水城水泥厂、钢铁厂提供电源,中央决定在水城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水利电力部携手西南电力建设管理局与华东电力设计院,共同踏上了选址之旅。
空中俯瞰水城电厂原址
水城发电厂,这个代号为“572工程”的项目(因专用信箱代号为300号信箱,所以又叫300号电厂。由于战时所需,也称天生桥牧场)承载着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双重期望,开启了建设征程。
初期选址历经波折,直到1966年7月彭德怀、李井泉、程子华出席盘县会议后视察了“572工程”现场,并确定了厂址,随后水电部正式批复,厂址选定在汪家寨天生桥(水帘洞)旁。这里不仅与水大铁路线和水煤线毗邻,交通便捷,而且地质结构稳固,完美契合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
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城发电厂厂区
1966年,建设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以帐篷为家,以山川为伴,开始了水城发电厂的艰苦建设。项目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规划,云南电力建设公司承建。在建设与投产的过程中,面对重重挑战,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自力更生精神与创新能力。无论是自行修复关键部件,还是通过群策群力解决技术难题,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进得来、站得住、展得开”的建设口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城发电厂发电设备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1974年9月26日,水城发电厂I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贵州省首台现代化5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成功投运。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极大地缓解了六盘水地区乃至贵州电网的供电压力。1978年12月26日,水城发电厂II号机组投产,进一步巩固了水城发电厂在区域电力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这个曾经神秘、辉煌的“572工程”——水城发电厂,在为贵州电力贡献了32年后,于2006年12月28日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水城电厂关停之后,职工也被分流到新的大型火电厂,继续为火电事业添砖加瓦。
水城电厂废弃的家属区
“电厂最辉煌时,厂区、生活区延绵数公里,尤其是生活区,一色的青砖楼房,医院、学校,俱乐部、招待所等配套设施一样不少,高峰时期,职工家属共有上万人,其繁华程度不亚于普通县城。”曾在水城发电厂工作了10年、现在仍然在电力行业坚守的朱耀说。
水城发电厂,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更镌刻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从水城发电厂旧址出发,仅需短短十多分钟车程,映入眼帘的便是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这座现代化的发电厂,正是水城发电厂历经凤凰涅槃后的崭新面貌。
鸟瞰野马寨电厂
该公司3×200MW超高压凝汽式机组,原为水城发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技改项目,自2006年投入运营以来,总投资额达25.96亿元,成为贵州省“十五”期间“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自项目投产以来,野马寨热电公司已消纳低热值工程煤、煤泥及煤矸石约1500万吨,累计发电量高达378.69亿千瓦时,供电量达340.11亿千瓦时,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这座老火电厂最终还是因为高能耗和环保等原因,2018年9月因破产重整停运。
野马寨电厂——花园式工厂
作为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六盘水对传统产业“存量”进行改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答好“富矿精开”这道必答题。2020年12月,六盘水市和钟山区政府成立了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热电联产”改造有关工作。
“原来是纯发电的机组,现在改为热电联产机组。”公司总工程师赵维说,通过“热电联产”改造后,公司采取“以热定电、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方式经营电厂,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不仅淘汰了落后产能,完成了对原有脱硫系统、脱硝系统和除尘系统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还将发电后的余热“变”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企业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
“公司2号机组已于2023年6月投入商业运营。1号机组于今年5月9日投入商运。3号机组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两台机组的协同运行不仅降低了厂用电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还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赵维说。
野马寨电厂全景
改造后的野马寨热电公司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0.36亿千瓦时,工业供汽能力达到630吨/小时,供暖覆盖面积400万平方米。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环保升级措施,使得公司每年可额外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11.5吨、烟尘138.84吨、二氧化硫1859.55吨,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截至5月31日,公司本年度已累计发电5.05亿千瓦时,供汽量达到了17836.26吨,充分展现了公司在热电联产领域的强大实力与高效运作能力。
延链补链强链,作为目前贵州省内规模最大的热电联产项目,随着野马寨电厂3×200MW机组热电联营供热工程建设的推进,蒸汽管网“串”起了一个用热用电产业集群发展的链条。在与电厂一墙之隔的地方,丁腈手套、泡沫制品、洗涤产品等4家用热企业陆续建起了厂房。
鸟瞰野马寨电厂
在钟山热电周边产业园里,贵州归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的手套被运至义乌销往全球各地。
贵州归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丁腈手套,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热能。该公司从2023年6月落户这里后,已有3条生产线投入运行,未来将建成12条生产线,届时年生产手套10亿双。其中的关键,与钟山热电供应的热蒸汽不无关系。“我们是从浙江金华搬过来的,在那边烧天然气成本比较高。使用热蒸汽比烧天然气的成本降低了至少30%。”该公司负责人胡静峰说。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退出高能耗,年产值约13亿元,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对推进绿色转型、循环经济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从“三线”建设到绿色转型,水城发电厂这些老“三线”企业并非简单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向“新”而行,向“绿”迈进,以崭新的姿态继续肩负历史使命,迈向新的辉煌。(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芳 郭坤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