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来源:天眼新闻  |  2025-05-21 11:18:52

  初夏的清晨,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仓脚寨漫山遍野的樱桃树上挂满了红宝石般的樱桃,娇艳欲滴,村民穿行樱桃园,摘下红彤彤的樱桃,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田园图景,正是当地以“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残垣断壁、清理乱堆乱放、改厕改圈、治理生活污水和治理生活垃圾)为抓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写照。难以想象,数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脏乱差”村落。

  “过去门前杂物堆积如山,现在路灯亮了、庭院美了,晚上散步成了新时尚。”百车河社区党委书记李先建站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说,社区通过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6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项目,铺设污水管网12.6公里,完成改厕改圈327户,硬化道路5.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68盏。环境改善催生发展动能,如今,这个昔日的落后村庄不仅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孕育出80余家餐饮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逾万元。

  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盘州市两河街道岩脚村的“农家小巷”同样焕发生机。青石铺就的巷道串联起修葺一新的农家院落,特色文化墙记录着农耕记忆,哒啦仙湖的碧波倒映着红顶小楼。岩脚居委会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累计投入635.5万元实施道路改造、污水管网建设等工程,将泥巴路升级为柏油路,烂瓦房改建为特色民宿。

  “通过路面加宽、路灯安装、雨污分流等村寨基础设施的提质改造,现在家家户户变得宽敞明亮,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明显增强。”岩脚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俊说。

  人居环境整治的春风,同样吹拂着盘州市双凤镇封家湾社区。村民侯红梅正在打理化粪池旁的佛手瓜架:“以前最怕客人用旱厕,现在改造成三格式化粪池水厕,还能利用空地种瓜果蔬菜。”

  据了解,该社区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污水集中处理率提升至92%。这种转变不仅破解了卫生难题,更激发了村民自治意识——家家户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自觉维护人居环境。

  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是工作的风向标。在钟山区青林乡田坝村,72岁的老人张怀熊看着新装的声控灯说:“改厕时村里专门协调通电,现在起夜再不怕磕碰。”

  “在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过程中,我们充分遵循群众意愿,采取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确保群众满意、经济适用、治理有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儿上。”田坝村党支部书记张怀刚说,得益于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田坝村新建污水处理站两座,改造户厕136个,配备垃圾收运车3辆。

  “农村基础设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过程中,六盘水创新建立“建管并进”机制:农户签订管护协议负责自家设施维护,“一组两员”(村民小组+管护员、监督员)管理公共区域,配套“五有”标准(制度、队伍、标准、经费、监督)。截至目前,全市4042座公厕实现管护全覆盖,新改建户厕100%签订管护协议,彻底扭转“重建轻管”困局。

  “最美的乡村不在图纸上,而在群众心坎里。”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投入4000余万元,以六枝特区大用镇汨港村、牂牁镇牂牁村及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塘村等17个“两清两改两治理”试点村为基础,持续总结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有效治理,有力有序推进全市和美乡村建设。

  如今,行走在六盘水的青山秀水间,曾经“脏乱差”的村落已变为诗意栖居地。这片土地正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用“建管并进”的智慧破解治理难题,让“各美其美”的村庄串珠成链,绘就“美美与共”的振兴图景。当樱桃林掩映的仓脚寨与哒啦仙湖倒映的岩脚村隔空对话,当“门前三包”责任制与“五有”管护标准相得益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乌蒙大地上徐徐展开。(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编辑:赵滢溪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